分享

怎么都有味

 南在南方me 2020-10-27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小人在吃饭这事上算是无师自通,跟吃奶一样,虽说在断奶之后,有一阵子还得喂食,不是不会吃,而是掌握吃饭工具的一个过程。

孔子叹息说,小人难养。确实是肺腑之言,就拿吃饭来说,虽说会吃,也掌握吃饭工具,但就是不好吃,食不甘味是个特征,后来垂涎三尺又是一个特征。这两个特征一明显,挑食啦。


好好吃饭,这新爹新妈的口头禅。有一阵子,我家小人成了吃饭标兵,动不动被邀请吃饭,为什么?给别家的孩子“示饭”。

有朋友问我如何做到让孩子好好吃饭?我说,无非是添些不同罢了。比如,白粥他不爱吃,切点青菜丝儿放里头,起个名字叫青丝稀饭,他就肯吃了。他喜吃红烧排骨,给里头放点萝卜块,跟他说萝卜有排骨味儿,这一好奇就肯吃了。

不承想,有天我家小人在别家“示饭”时怒气冲冲,因为别人做了糖醋鸡蛋。他皱着眉说,难吃死了。

不是我家小人多有性格,而是口味问题。


一个人的口味养成了,他的味蕾上有着深刻的记忆。晋人张翰是个例子,在洛阳做官做的好好的,秋风一起,想他老家苏州的莼菜鲈鱼,那时交通不方便,于是辞官不做回家吃鲈鱼莼菜去了。

吃饭从来都是个大事情,饥来吃饭倦来眠这句话,是句禅语,也是句白话,其实就是吃和睡的事情。但吃饭不仅仅是解决饥饿的事情,孔圣人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后说了很多“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这些“不食”是他的吃饭规矩,同时他还说了一条,食不言,睡不语,这条时常被大人用来教育小人。

一般来说,食不言睡不语这条是很难做到的。长嘴做什么?不就是吃饭方便,说话方便嘛。

清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记了一个故事,说长安有人宴客,而菜不好。其中有一人站起来问主家,咱们是朋友吗?主家说,当然是啊。这人给主家鞠了一个躬说,那我能不能提个请求?主家说,好啊。这人说,回头你请客,请不要再请我了!

袁枚总结说,这就叫做食不苟且。在食单里,他说了一件自己的事情,说是某太守请客,每人面前大碗如缸,给煮了四两燕窝,说别人都高兴坏了,只有他说,是来吃燕窝而贩燕窝的,发牢骚说这么喜欢摆阔,怎么不给碗里放百颗珍珠?


也许有人觉得他不识抬举,但是忠于自己的吃饭原则,没什么不好,另类一点罢了。比他另类的人有的是。

比如元代画家倪云林,一个清洁至极的人,差不多每天都要给自家院子里的梧树洗澡,他家吃饭,那是有制度的,比如厨师做饭之前,要沐浴,端菜上桌时,须举案齐眉,跟恩爱无关,他怕口鼻有异味!话说有一天,有朋友请他,刚刚入席却拂袖而去,因为那厨师长了一口大胡子,他怕不干净!

我之前在一篇写小文写:有什么好东西都拿出来,费心费力做了一桌好菜,结果呢,客人难以下咽,不合口味。爱情也就这么简单。

有个读者批评我,一桌子菜总有一两样合口味吧?好好吃饭就是了,哪有这么多废话,这么见外的客人不招待也罢,这般难伺候的爱情不要也罢!

好好吃饭就是了,其实是难得的心性,如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毕竟还有一二的如意。(图片来网络,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