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峰死后,雁门关守将的神来之笔

 李怡楚 2020-10-27

公元1093年,大宋太皇太后高氏病逝。

十七岁的皇帝哲宗赵煦纵然面带凄容,也难言心头的喜悦。

先前当了九年的皇帝,但天下人都知,大宋真正的皇帝其实是这位宣仁圣烈太皇太后。

摄政的祖母一朝故去,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开始大展拳脚。

他重用激进的好战派,厉兵秣马,准备先对西夏发动战争,然后是宿敌契丹。

当大宋的军队被调往西北方向时,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觉得有机可趁,决定挥师南下。

南院大王萧峰本是皇帝心中伐宋的最佳人选,但这位结义兄弟提出了决绝的反对意见。

愤怒的皇帝囚禁了萧峰,亲自带兵出征。

南朝的武林人士深感萧峰的恩情,组织了一支小规模精英部队,潜入燕京救出了萧峰。

当年九月,萧峰和他的朋友们在雁门关追上了辽国的军队。

萧峰继续劝说皇帝,试图让其放弃南征的念头,皇帝丝毫不为所动。

萧峰的朋友虚竹和段誉随即出手,用高超的武力挟持了辽国皇帝。

惶恐的皇帝于是立下了誓言,有生之年,不许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

这场事变,史书上称作“雁门关兵谏”。

而这场兵谏的策划者萧峰,却因胁持国主、背叛契丹而心怀愧疚,旋即自杀身亡。

大宋与辽国,由是又迎来了近十年的和平。

整场变故,雁门关的大宋守军一直在远远观望。

他们看见辽国大军乌云般袭来,又潮水般退去,其中的变数却是不知的,当然也不需要完全知悉。

事后,雁门关指挥使张范向朝廷修了一封捷表:

辽主率军十余万,兵犯雁门,欲图中原,幸得陛下洪福齐天,朝中大臣指示机宜,众将士一心用命,血战数日,格毙辽国统军元帅南院大王萧峰,杀伤辽军数千,辽主耶律洪基不逞而退。

雁门关守将张范见缝插针,凭空谋划出一场大捷,真乃神来之笔。

消息一经传开,整个汴梁欢声彩动。

对于年轻的赵煦而言,刚刚开始独立处理朝政,便迎来一场大胜,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兆头。

皇帝龙颜大悦,一层层分赏下来,庙堂里的各位大臣,从上而下,都多少沾上了实惠,个个喜气洋洋。

最高兴的,莫过于京城的老百姓,澶渊之盟后,岁送辽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场大捷洗刷了大宋多年的屈辱。

大宋将士如此饶勇,收复燕云十六州,只怕是指日可待了。

整个国家扬眉吐气,却没有人会去深究,区区几千边军,如何能够抵挡辽主的御驾亲征,并且还格毙了对方的一员重将。

这个时候,真相不重要,情绪才重要。

大约500年后,万历皇帝大婚那年,同样迎来了一场捷报。

这年春天,鞑靼侵犯辽东团山堡,守将张学颜与李成梁奋勇出击,斩杀虏匪八百多人,明军大获全胜。

这次辽东大捷,发生在皇上大婚之前,宫内将这次大捷视为难得的吉兆。

开坛祭天,大赏群臣。

李成梁晋爵一级,张学颜升任戎政总督,兵部与内阁官员,或赏赐增俸,或荫子晋爵,都各有所赏。

很快,首辅张居正查出了真相。

一支鞑靼小部落,因与大首领发生冲突,于是带着老幼千余人,冒着风雪寒前来团山堡乞降。

明军却误作是叩关的敌人,见对方人少,便遣骑兵出来追杀。

杀着杀着,见全是老幼,知道并非虏匪,但士兵们立功心切,杀红了眼,全灭这千余人。

事已至此,索性将错就错,向朝廷报功,说成了一件辽东大捷。

一场杀降冒功的丑闻,事后相关人等,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与追责。

为什么张居正要如此不合时宜,穷追内幕?

原因在于政敌那边已经发现了其中的舞弊,隐忍待发。

与其等着别人拆破,不如自己先把事情真相公布出来,因之受到的牵连便可能是最小的。

如果不是这层心迹,张居正只怕是不会去扫了皇帝的兴致,弄得满朝文武下不了台。

李成梁等人杀降冒功,无中生有,手段过于拙劣,疑点重重,丑闻一旦被曝光,势必会牵连到很多人。

这种谎言,反噬太强,务必要一究到底。

而雁门关事件里,萧峰身死是事实,辽国退兵也是事实,守将张范的举动不过是借花献佛,便撩拨得整个大宋群情激愤,高潮连连。

就算哪天真相揭穿,人们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这位张将军,可真是个机灵鬼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