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书第一英雄萧峰最终结局如何?

 书剑庸人 2020-10-28

文/乔沐

很少有人否认《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金庸笔下第一大英雄,他大气磅礴,行方智圆,豪气冲天,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举手投足,不怒自威,顾盼之际,颇有威势,同时宅心仁厚,心系苍生,少林寺扫地僧对他的评价是:“唯大英雄能本色,萧施主当之无愧”,在段誉眼中则是:“只有这样的大汉才称得上英气勃勃。”

仅此二人的评价就足以让萧峰睥睨天下,傲视金庸笔下所有英雄好汉。但是任何文字的评价在萧峰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行止面前都显得苍白和微不足道,杏子林子商略平生义,萧峰将义和智演绎到极致;聚贤庄战役和少室山战役,萧峰将勇演绎到极致,夫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远也。乔峰毫无疑问是金庸小说中勇者的集中体现。

《天龙八部》最后一章“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章中,萧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天下苍生在雁门关外抛洒自身热血,折箭自尽,换取宋辽数十年的和平,此之谓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如此人物,不做金庸笔下第一大英雄,可乎?

当然不可,萧峰不但是金庸笔下第一英雄,还是金庸笔下少有的几个完人之一,既然萧峰这么伟大、这么完美,金庸为什么将他写的那么惨?

有人问了,萧峰惨吗?当然惨,他一生都在和命运做斗争,但是偏偏又斗不过命运,萧峰说:“就算是天王老子也无权向我发号施令”,不禁让读者热血沸腾,拍案叫绝。但是这样一个不认命的北国大汉却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萧峰最终死在胡汉恩仇之上。

这是萧峰是结局吗?不是,萧峰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杀身成仁?不是。舍生取义?不是。那么萧峰的结局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被击毙。

当耶律洪基统领的大辽兵马退去之后,镇守雁门关的指挥使立刻向宋帝赵煦修书上表称:

“亲率部下将士,血战数日,力敌辽军十余万,幸陛下洪福齐天,朝中大臣指示机宜,众将士用命,格毙辽国大将南院大王萧峰,杀伤辽军数千,辽主耶律洪基不逞而退。”

赵煦得到指挥使的捷报之后,不胜欢喜,传旨关边,犒赏三军,指挥使以下,各各加官进爵。赵煦自觉英明武勇,远迈太祖太宗,连日赐宴朝臣,宫中与后妃欢庆。同时歌功颂德之声,洋洋盈耳,庆祝大捷之表,源源而来。——摘自《天龙八部》第五十章

注意,在镇守雁门关的指挥使上表皇帝的奏折中对雁门关外这件事的描述是,辽军南下攻打雁门关,雁门关守军在皇帝洪福齐天和朝中大臣的指示和指挥使的率领下,英勇抵抗,浴血奋战,击杀辽军数千人,格毙辽国南院大王萧峰,逼退辽帝耶律洪基。

这份奏折,毫无疑问是以捷报的名义送到汴京的,所以对于宋朝史官来说,一定会将这次战斗命名为:雁门关大捷。

就像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总能看到街头卖报少年一边摇着报纸一边喊:“号外号外,雁门关大捷,辽军大举进关雁门关,雁门守将奋勇杀敌,击毙辽国南院大王萧峰,辽帝望风而退。”

然后,街头巷尾,深宫内院,茶余饭后,都会谈论这件事,甚至宋朝酒肆里那些身无分文的寒酸文人也会撰文写道:“心系雁门关,击毙萧大王。”然后洋洋自得,无限得意,好像是自己击毙了萧大王一般。

于是久而久之,萧峰就真的是被击毙了。

于是萧峰成了大宋的叛徒和侵略者,他为了建功立业,不惜悍然发动大辽对大宋的战争,率军攻打雁门,最终被大宋的守军击毙,可耻地死去。

这是宋代史官对萧峰死亡原因和死亡过程以及一生功过的最权威定论,所谓盖棺定论,萧峰死了,宋朝的官方报道便是最权威的。

因为历史不是口口相传的,而是由文字记载的,只有文字记载的才是真正可考的历史。

有人问了,萧峰折箭自尽,当时有上百位中原武林人士目睹,他们可以为萧峰证明,证明萧峰是为了阻止辽帝攻打宋朝而自尽身亡。

但是谁信呢?他们都是草莽,虽然是亲历者,但是他们说的话,有谁信呢?就算有人信,不过是百十号人,在宋朝境内的几千万仇视辽国的民众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段誉是大理皇帝,虚竹是西夏驸马,他们是萧峰是结拜兄弟,他们回国之后可能会修史,记录这次雁门关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保留在大理和西夏的历史文献中。

但是大理和西夏的文献,宋朝的底层百姓如何能够看见?他们一生也接触不到这些有价值的史料,所以他们只能跟着那些欢声雷动的宋朝官员和穷酸秀才一起以讹传讹,传着传着,就三人成虎,就成真的了。

所以,萧峰的最终结局,是被当作叛徒和侵略者被击毙,然后可耻的死去。

这才是《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最大的悲剧。

段誉和王语嫣:每一个你朝思暮想的女神背后,都有个对她不屑一顾的男人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演大侠的,此人十次扮演大侠,仅金庸剧就主演七次

古龙和金庸曾犯过同样的错误,预定男主写到一半却换成了另外一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