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复为何叫“几道先生”?曾经住在杂物间?

 乡愁里的福州 2020-10-28

时光倒流几道巷

作者:孟丰敏

文章来源:《闽都文化》2016年第一期

仓山区阳岐村几道巷外,两棵榕树盘虬卧龙在一条河的深处,浓荫努力撑开成伞,与河道旁民宅里尽情伸出臂膀来接应它的树丫,在凋零的秋意里,竟拥揽成一片隐秘的翡翠庄园。小村的古老溪流阳岐浦蜿蜒而行,静静地淌出小村,向外借一条路到达乌龙江。

阳岐浦历史上是福州西郊的水路交通要道,溪流的出口直接注入乌龙江(闽江下游一段),为永泰县到福州、闽侯县以南方向到福州的必经之处。唐至北宋,福州向南的主驿道从这里经过。而阳岐村位于福州南台岛西南部的乌龙江边,曾是福州城郊的码头港口重镇,也是进出福州市区的一条交通要道。

这个古老的村落引起人们注意的重要原因是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伟人——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新法家代表人


从福州市区出发,上南三环,到了湾边立交桥,桥下有个转入阳岐村的巨大指示牌,在指示牌前方有段斜坡公路上去即是严复的祖居地阳岐村,即今日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下岐村所在地。

严复曾作诗《梦想阳岐山》:“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此泓水必是阳岐浦。《严几道年谱》言及阳岐:“溪山寒碧,树石幽秀,外临大江,中贯大小二溪,左右则有玉屏山、李家山楞严诸丘壑。”

可见阳岐村风景之优美。站在几道巷外的河旁,刚好涨潮时分,潮水把小村衬托起来,仿佛一叶秋色轻浮在云端。假如时光倒流一百年,那时潮涨,卧龙般的榕树、河对岸的玉屏山庄倒映在江河里,道旁满院落花随风卷,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最是惊艳人间无限好吧。


 “世事了如春梦过,夜潮还与故乡通。”在严复的《和寄朝鲜金泽荣》诗里,故乡、明月、河流都是一场春梦般的世事,遥远得恍如隔世,却令他魂牵梦绕。因为他长期居住在津京两地,自然怀念故乡。严复9岁到11岁期间在祖居地阳岐村几道巷的“大夫第”跟随五叔父严厚甫秀才学习。十四岁父亲病故后,他又随母亲回到祖居大夫第生活。这诗里的故乡、家园,自然是这阳岐村和大夫第。祖居地的童年时光对严复来说一定是一生最难忘的,何况阳岐村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了。

以水运为交通要道时代,阳岐在福州的地理位置上特别重要,宋代就十分繁荣,保留了不少的古渡口,还密布各种保佑水上航运、人行水上平安的庙宇,如尚书祖庙、忠肃祠,临水娘娘陈靖姑的毓麟宫、凤鸣寺观音阁北极玄帝庙、薛太师祖庙等。还有严复晚年住过的玉屏山庄、严复主持重修的尚书祖庙、严氏宗祠,如今保留下的严复活动过的重要古建筑是今人全面了解严复的重要管道。

阳岐以一条溪水为界,分为上岐与下岐,横贯阳岐浦上的一座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青石板铺就的小桥东西走向,名“午桥”,东头一棵古榕遮天蔽地。据说,桥栏上的“午桥古迹”系北宋蔡襄所书。午桥是目前福州城区仅存的北宋驿道古迹。                      

过了午桥,寻几道巷到严复祖居“大夫第”。阳岐古村在严复先祖从河南中原迁居到此时,是一座繁华小镇,距离福州城区虽有距离却保留着乡绅的气派。所以,即使今日阳岐村呈现一幅衰老风霜面貌,却无法使人错漏那些曾经华丽的深深庭院。它们有的与严复祖居毗邻,有的隔岸相望。当地村民说附近某户高氏府邸、陈家大宅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还有午桥旁耸立的一栋欧式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未知具体来历,也由此可见一斑。


 严复始祖严怀英曾官居朝议大夫,故严复祖屋常年悬挂一块“大夫第”的匾额。“大夫第”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曾于明代翻修过,依然保持原有的砖木结构。房屋两进,前面有一个天井,后面是一座庭院。门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阳岐严复故居”。

 严复当年随五叔就读时,私塾就设在“大夫第”前座,严复就住在祖屋墙外的一间披榭中。福州老建筑古屋中经常出现披榭这样的建筑名称。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

 但严复所住的披榭却是一间破旧木屋而已,相当于杂物间,而非水上亭榭楼台。可见严复回到祖居的生活是相当艰难的,而且那时也已成婚生子。而非水上亭榭楼台。可见严复回到祖居的生活是相当艰难的,而且那时也已成婚生子。


“几道”福州方言即“石阶”,音译成普通话就变成了“几道”。此一说为严复自称“几道先生”的由来。此几道巷原有阶梯通往后山的严氏宗祠的,如今已夷为平地了,但仍与严氏宗祠道路相通。

 严复14岁离开阳岐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沈葆祯创办的福州船政求是堂艺局,从此与阳岐村一别就是50年,但一直梦中回到阳岐村,所以晚年曾在阳岐村李坨山中的玉屏山庄居住过一段时间。

山庄属同村清末邳州知州叶大庄所有,有二十多间房屋,村河环护山庄,景色怡人。叶大庄去世后,玉屏山庄被分割出卖。严复购了其中一座单进住宅,作为他的晚年住房和三儿子严叔夏结婚的洞房。玉屏山庄至今整体保存完好,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难得的中西合璧住宅。严叔夏曾任福州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去玉屏山庄参观严叔夏婚房,也是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趣事。


严复后来写诗回忆在阳岐的生活:

 “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

  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

  陟冈则无足,同谷歌有妹。

  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

  上捲先人骸,下养儿女大。

  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

  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

  五更寡妇哭,闻者隳心肺……”

   100多年过去了,严复留给我们的是一道遥远而光辉的历史背影。漫步阳岐村,看看那人世变迁后的古旧模样,孩童从午桥嬉笑走过,仿佛看到了少年的严复,及其少年时代苦难生活的历史背景。

  正因为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使他能在简陋破屋中发奋图强,思想早熟而深沉,内心对国家民族的繁荣复兴产生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日后才能发展出复杂却超前的思想轨迹。也是这样的乡间生活,培养了他一种闲适从容的性情,而致力学问、精益求精,成为一代大学者、大思想家。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选址监造,墓园建在阳岐村上岐的鳌头山,即现在南三环路北,与新建福湾工业园之间,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复自书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及“惟适之安”横屏。民国10年(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


  严复在世时为自己的身后作了如此安排,说明他对祖居、故园的深情,怀着落叶归根的传统理念,而且依然是和原配夫人葬在一起。我由福州市阳岐严复纪念馆的馆长严孝鹏带路,来到了位于鳌头山的严复墓园。关于鳌头山,严复在《怀阳岐》诗中如此描写:“鳌头山好浮佳气,崎角风微簇野航。”说明严复挑选此地作为安生地,是认为此处风水极佳。当然,严复在世时鳌头山是离福州城区非常偏远的一座山丘。古代为军事信号台,因山顶有巨形怪石如海龟而得名。墓园四周风景因时代变迁而变化较大,如今墓园外是311汽车公交总站,方便游客直接坐车直达这里。


  严复墓园造型像鳌头的额,面朝东南方向,与闽江出海口五虎山隔江相对。墓园为风字形,土石结构,五层墓埕,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环以围墙。墓前石墙设有二个铁门。进入墓园,拾阶而上,第三层墓埕中立一石条横屏,阴刻“惟适之安”四个楷体大字。石头横屏后及拱顶墓前立着青石墓碑,碑面楷书:“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

 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大翻译家,严复留在墓碑上的仅有这样一行简陋的谦称,真令人敬佩。一个丰功伟绩者至死仍如此谦卑,可见其胸怀正如林则徐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著作思想才能被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不朽丰碑上。因此可见福州真乃有福之州,在福州山水的福佑和滋养下诞生了许多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伟人、圣贤。严复的光辉思想在历史上空闪耀如星,使得古老的阳岐村依然像那绵绵不绝的阳岐溪流时而安静、时而奔涌,从此不再被世人和光阴遗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