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着,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乡里乡亲 2020-10-28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该有的语境之中去,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想一想这句话我们经常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的。

第一,旁人的劝说,或者嘲讽。

琢磨一下他说此话的言外之意,甚至有的时候,他自己紧接着就会往下讲,是,你比我们都强,你那么聪明,世事乱纷纷,你都看得明白想得清楚,但是那又怎样?你又能如何?你还不是和我们一样躺倒挨锤?还是你能跳出泥潭,去往彼岸?人生哪,难得糊涂才是真智慧,不要自寻烦恼,人生何其短暂,快乐一点不好么?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庸人的同化。其实你快不快乐,他根本不关心。他最为痛恨的是,别人戳破了生活的真相,让他无法再自欺欺人,得过且过。就算双眼再度蒙上红布,假装和以前一样,但是他却感受不到“幸福”了。

庸人是容不得身边有清醒者的。所以你懂的事情越多,懂的人越多,你身边的人越少,懂你的人越少。

第二,听天由命者的自嘲。

有的人自诩阅历够多,大半生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参透了世间事,他们失去了曾经的雄心壮志,从此不挣扎了,认命了。

他自己认命倒不要紧,问题是当他看到身边还有后生仔在死劲扑腾的时候,他会把“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之类的“人生箴言”赠与他人,言辞之间颇有一种“你将来也会变得和我一样”的况味。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败犬的哀嚎。因为自己的失败,自己的痛苦,竟然幻想如果没有那么清醒,从一开始就做一个糊涂鬼,是不是就会快乐一点。猪圈的快乐也是快乐嘛。

那你说世事通明到底好不好?

还用问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你看透了之后该怎么办,尤其在面对残酷的现实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的时候。

其实,我们发现,我们无力的根源往往是价值观的归一。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你非要随波逐流,削足适履,追求大众化的庸俗目标,以大众眼里的成功标志来衡量自己,又怎能不痛苦!

在最后,我想联系“而立”和“不惑”来谈谈我的观点。

孔子所指的“而立”,是指所学经术已有成,“立”是指建构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学有根柢,非外力可撼动。这是他的本意,而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三十岁有车有房有事业”叫而立……就算物质上过关了,精神可能直面风暴?

那么“三十而立”了,为什么“四十不惑”呢?不是“不惑”应先于“而立”么?我们研究学问不都是这样的么?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论语后案》)

说到这里,明白了么,聪明通透哪里不好了,这是先决条件好不好。

只有你世事洞明了,才能慢慢学会通权达变,才能明白你要的选择是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你的,这才叫“不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