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愚书论】知古法才能懂书法,书体演变之从隶书到行书

 艺术观止 2020-10-28

此处的古法即汉字的造字之法和书体的演变之法,书法既是一种造型美,更是一种文化美,我们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楷书各有古意,保留着某些文字从篆书到楷书的演变痕迹,于文字他们有着各自的师承渊源,而后成就于书法。学有源泉方入妙,艺术是自由的,书法是灵活的,只有懂得汉字的造字原理和演变过程,才能知道一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还可自由灵活地怎样写?书法作品才能不止步于造型分布的“美术字”,而可透达于文化的本质,散发出与古为新的神奇魅力。

 隶书

隶书又称佐书,由篆书演变而来,是便捷书写的产物。相比于篆书,隶书字形变圆为方,线条改曲为直,笔画化繁为简并不再兼顾象形原则,标志着古汉字开始向现代汉字演变,现有出土的简牍帛书等证据表明,隶变于战国后期就已经开始。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文字的书写也不再仅仅出于实用,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典型的隶书字形宽扁,横长竖短,点划分明,粗细有致,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其艺术风格则雄健秀丽,端庄飞扬,千变万化,各臻其极。隶书上承篆籀,下启真草,在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草书

草书产生于不求规范的快速书写,最早的草书可以溯源于篆书,草书最大的特点是笔画简省钩连。草书又可分为章草、今草和大草。

章草是草书和汉隶相融的一种雅化草体,特点是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笔画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痕迹,字体横势改为纵势,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至唐代又出现了大草,大草亦称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着意追求通篇气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态无穷。

草书书法以其线条优美,意象丰富,变化自由,纵横洒脱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书法家常用的一种字体。

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始于东汉,由隶书演变而来,以其形体方正,结构严整,笔画平直,可为楷则,故名楷书。楷书至唐达到鼎盛,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被称为唐楷。在以书写为主的时代,楷书因为形体规范易于辨识作为信息有效传递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印刷体也多由楷书而来,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至明清还形成了馆阁体,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但也正因其法度严格、缺少变化,故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

行书

行书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弥补了楷书书写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问题。行书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失字形字意的情况下,对楷书的部分笔画进行类似于草书的简化,因其书写便捷,易于辨识,所以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非真非草,离方遁圆,生动流畅,意趣盎然有着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