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者荣耀》究竟做错了什么?引得人民网两度发评论

 超能网 2020-10-28

腾讯的《王者荣耀》毫无疑问是国内最当红的热门手游,有公布的数据显示,《王者荣耀》游戏规模达到2亿人,活跃玩家在8000万,单季度为腾讯贡献了60亿收入,但火热必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针对近期热议的《王者荣耀》是“荣耀”还是“农药”的话题,人民网也连续两天对《王者荣耀》发表了评论,认为游戏要对未成年人负责,监管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王者荣耀》究竟做错了什么?引得人民网两度发评论

因《王者荣耀》而频现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未成年玩家身上,腾讯为解决未成年玩家沉迷《王者荣耀》的情况,推出了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防沉迷措施,但目前暂未有明显的效果。

人民网在7月3日的一评《王者荣耀》中提到游戏对未成年人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包括虚构内容影响他们的真实认知,还有过度沉迷导致精神和身体的伤害。

“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王者荣耀》中英雄角色大多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小说人物,包括有三国的刘关张,西游记的孙悟空、哪吒,还有历史中真实存在的项羽、墨子、成吉思汗等等,由于游戏的可玩性需要,这些角色都要赋予与史实、小说中不一样的故事背景和技能描述,这会对未成年玩家产生误导,现在《王者荣耀》在登陆界面会标注游戏内容与史实不一样的提示。

《王者荣耀》究竟做错了什么?引得人民网两度发评论

游戏角色:鲁班七号

面对人民网的批评,《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发文表示自己其实早已认识到防沉迷系统的重要性,并希望《王者荣耀》可以成为一款传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游戏,所以要从节制未成年人开始建设。

“它可能算是一款不错的游戏,甚至是一个好游戏,但还远远谈不上是一款伟大的游戏。一款伟大的游戏,是需要更真诚的情感体现,更明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去节制未成年人玩游戏,并不是要放弃什么。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建设。”

腾讯最新在7月4日更新后,升级了游戏中的“健康系统”,在此前的“三板斧”基础上,还针对12周岁及以下未成年用户每日仅能玩1小时、13周岁及以上未成年用户仅能玩2小时的限制,超过时间将在当局游戏结束后强制下线,看似是个有力的措施。

《王者荣耀》究竟做错了什么?引得人民网两度发评论

新的强制下线系统

但不少网友指出,这些未成年用户完全可以使用父母、爷爷奶奶或已成年哥哥姐姐的身份证进行登记,甚至可以购买经过成年人登记的小号,所以这个“健康系统”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而在这个系统上线后不久更是有报道表示已被商家破解。

腾讯随后回应表示将会继续加强实名认证系统,后续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身份验证,并通过推出绑定设备的功能,让家长在手机上对未成年用户进行管理,避免可通过多账号登陆。

在7月4日的二评《王者荣耀》中,人民网认为《王者荣耀》从其特点来看,属于是“社交游戏”,正因为其有很强的社交特性,使得无数游戏玩家,未成年孩子沉迷其中,面对这种在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型游戏,要做好监管是一道难题。

“从风靡的原因看,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门槛低,操作简单,入门容易,便于不同年龄、职业、身份的人参与其中;其二,团队作战带来的社交功能满足了游戏之外的人际需求。可以说,玩一款游戏和注册一款交友软件的简易程度相当,算得上是“社交游戏”。”

但单凭游戏制作方腾讯去建立游戏防沉迷机制是无法解决《王者荣耀》向恶的发展,这需要开发团队、政府部门、家庭成员各方面的协同力量,才能把监管做好,把游戏引导到善的路线上。

“‘社交游戏’的监管不该只堵不疏,而应树立“大监管”理念,游戏制作方的源头设限、政府部门的审核监管、家庭成员的陪伴监护等,一个不能少。”

人民网这次评论则很中肯地说到重点,国内游戏开发商的成果应该得到肯定与鼓励,不应该把问题完全归咎给游戏开发商,对游戏的监管确实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形成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

《王者荣耀》究竟做错了什么?引得人民网两度发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

不可否认,《王者荣耀》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手游,在庞大的用户群和市场面前,应该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其实不论未成年人,即便是成年人玩家无节制地沉迷游戏,同样会带来不小危害,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牢记健康游戏忠告,勿让游戏“玩”了自己。

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