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6)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原著连载(76)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自强不息]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活力源泉,中国人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上的日月星辰不分昼夜,刚健运,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发愤图强,奋斗不息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1914年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到清华学作了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条象辞,对中国传统的“君子”人格标准进行诠释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塑造自我,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概括为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所创生,因而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欧洲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中国是东方一个沉睡的巨人,它一旦醒来,就会震撼全世界。”时隔130年之后,沉睡的东方巨人终于醒来了。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面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豪情满怀地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0--1471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进入了百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有光复旧物的坚强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必将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和奋斗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前进。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敢于同灾难抗争、勇于战胜灾难、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2008年“5.12”特大地震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中学高三年级同学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他还鼓励北川中学的同学们:“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有人提出疑问:“难道老百姓就只能盼望多难才能兴邦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多难兴邦”这一成语,出自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无难失守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意思是说,多灾多难,能激起人们克服困难的决心,磨炼人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增长人们解决困难的智慧和才干,转而促使国势兴盛起来。所谓“难”,既包括天灾,也包括人祸。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多难既兴邦,也可衰邦。是兴邦还是衰邦,关键不取决于灾难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态度。强调“多难兴邦”,丝毫也没有“盼望多难才能兴邦’”的含义,更不是说“只有多难才能兴邦”,而是说自然界或社会降临给人类的灾难,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主观愿望而言,我们当然不希望、更不会盼望灾难的降临,因为灾难是坏事。但是,许多灾难的降临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当灾难降临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是畏惧不前、无所作为,还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往往会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国家衰亡了,究其原因,无不与它们在各种灾难面前畏惧不前、无所作为有关。也有许多民族、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从不向灾难屈服,总是在灾难面前愈挫愈坚,把沉潜深藏在我们民族血脉之中的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出来,汇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又总是在经历一场灾难的洗礼之后,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新的升华,使国家更为坚强地站立起来、兴盛起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就是这样一部历史吗?“多难兴邦”这一成语,就是对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战胜一切灾难而获得新生的历史的精辟概括,它蕴含着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的深刻哲理。拿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来说,首先,它是坏事,我们不希望发生这场灾难。其次,这场地震发生不发生,什么时候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第三,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地震灾害发生不发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它。第四,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场灾难是可以引出“兴邦”的结果来的。这个条件就是我们的党、政府、军队和人民那种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钢铁意志和坚强决心;就是举全国之力,依靠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基础、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救助方法、严密的组织领导,实现全社会高效有序运转。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再加上国际力量的援助,我们战胜了地震灾害,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在废墟上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在对抗灾难、征服灾难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平素难以得到的勇气、意志和精神。正如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49页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困苦著称于世。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上下五千年的奋斗历程中,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警世名言,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等。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名著《甲申三百年祭》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夺取政权以前,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虽几经挫折,却越战越强,从八百里秦川一路斩关夺隘,攻占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是在夺取政权以后享乐思想迅速滋长蔓延,作风腐化,军心涣散,结果在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很快就失败了。毛泽东非常重视李自成起义的经验教训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的文件之一。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响了警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0页)在党中央机关迁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啊,我们决不学李自成。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驶入21世纪的时候,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民群众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实现了中央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十六大之后仅20天,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冒雪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考察调研。在这里,胡锦涛重温了53年前毛泽东坐镇西柏坡, 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全国政权,从这里走向北京,从“打江山”转向“坐江山”的峥嵘岁月,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胡锦涛在西柏坡讲话《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有没有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不但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而且也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有道是“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一个人,即使身体有缺,即使天赋不太高,即使家庭条件比较差,只要自强不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轻言放弃,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被誉为“乒坛魔女、矮个巨人”的邓亚萍,5岁开始练乒乓球,10岁进入河南省乒乓球队。时隔不久,她接到通知,因个头矮、手臂太短,教练认为没有发展前途,要她退队。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她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在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顽强拼搏的冲击力,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绝活。入选国家队以后,她在训练馆里放了两双鞋,一双被汗水浸透了,就换上另一双,每天挥拍上万次,还常常在腿上绑数公斤沙袋,长跑5000米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终于用艰苦奋斗的汗水浇开了理想的花朵。在她的运动生涯中,获得18个世界冠军,连续届4奥运会金牌,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乓球金牌的球手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在一首《惜时》的诗中写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和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提高素质,见贤思齐,奋发向上,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才能不虚此生,扎扎实实地干一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也无愧于自己的事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