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之地位——国家基业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孔子论教化之地位——国家基业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有一次,孔国去,冉有为他驾车服务。《论语》记载了师徒二人简明而精彩的一段对话: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在这里,孔子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三大要素:第一是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古代社会,劳动力的多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标志性条件,庶矣哉就是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而感到的惊喜。第二是要发展经济。冉有问孔子,既然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富之,就是要让他们富裕起来。第三是要抓好教育。冉有又问孔子,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就是要教化他们,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富而后教”,是孔子以至孟子、荀子所一贯重视并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发展经济,使民众富裕起来。但仅仅做到“富之”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教之”的工作,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精神支撑和国泰民安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基业。孔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是不行的。搞一些棋类的比赛活动,也比天天闲着,无事生非要好得多(《论语·阳货》)。他认为,教化下属和民众,使他们知“仁”守“礼”,是为政者的重要责任,“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如果不事先教育就去杀戮犯错误的人,就叫做残忍。孔子更反对那种不去教化民众就让他们上战场的行为,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用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就等于抛弃他们,践踏生命。

儒家教化的中心思想是礼乐文化。孔子说:“所重祭。”(《论语·尧曰》)他把民心问题、民生(吃饭)问题、礼乐教化问题并列为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几件大事。孔子在继承周公制礼作乐传统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礼乐的内在根据,认为“仁”是“礼乐”的人性根源,强调“为礼”一定要“敬”。孔子重视礼和礼,重视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借助这种形式,弘扬儒家的孝道和仁爱精神,从而达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


由此可见,孔子倾心于化大业是为了实现他有道之世的志向他坚信,实现有道之世基本途径就是教化。

今天,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要一手抓经济,抓物质文明,抓国家的硬实力;一手抓教育,抓精神文明,抓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头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06页)邓小平同志这段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话,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关于治国理政要“富之”、“教之”的思想,是多么珍贵,多么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