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4章》每日自省体现什么精神?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4章》每日自省体现什么精神?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音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申),字子舆,孔子晚年的学生。三省”的“指省察、反省、反思,也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问。

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论语》开篇,把每日自省的精神提出来,意义重大。孔子说:“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强调君子的修为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自省,正是体现“求诸己”精神的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是儒学的“为学之本”。《论语》中多处提到这个问题,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论语·宪问》篇记载,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问道:“先生近来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此话一语中的,道出了蘧伯玉日日自省其过的优良品德。蘧伯玉是卫国著名的贤大夫,他外宽内直,生性忠恕,精诚坦荡,终生与孔子为挚友,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淮南子·原道》篇称赞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他每一天都要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孔子高度肯定。

之所以说“自省”是儒学的“为学之本”,是因为它揭示了孔门学问的内涵,是以道德的实践为基础的,其过程包含着深刻的内心体验与反省。当今社会,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通过自省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也不再局限于当年曾子自省的三方面内容,而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但是,内省的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经常地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不可须臾离开的。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并非专指“忠君”。古人对字的注释是:“尽己之谓忠”,也就是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道德规范,泛指对一切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也是泛指。孔子还每每以并举,讲忠信,作为君子道德生活的重要德目。曾子把为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列为每日反省自己的一件大事,彰显了孔门师徒真诚待人的精神。

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后世儒家为适应专制主义的需要,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许多解释、发挥。他们的解释和发挥,与《论语》里记载的孔子本来的思想,在许多问题上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是在读《论语》和了解、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论语》关于的内涵,就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是相互对等关系,并非提倡愚忠。汉儒的诠释,接近孔子原意。而宋儒则说,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由此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参见《八佾篇》第19章)。

附: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晚年的学生。三省(音xing醒):省,省察、反省、检查。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③: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问。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