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余天锡传补注

 温馨qoussqwnl3 2020-10-29

余天锡是史弥远废立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是他亲自出马找到民间的赵昀,带回临安加以培养成为后来的宋理宗。对于这样一个关键人物有必要加以详细地研究,《宋史》卷419有余天锡传记,但十分简单,并有误记和疏漏之处,现依靠其它材料,加以补注。 

余天锡,字纯父,庆元府昌国人。 

按:余天锡字或作淳父。据《宋史·地理志》,庆元府,本明州,绍熙五年(1195年)以宁宗潜邸升府。昌国县是宋代新设立的县,熙宁六年(1073年)分鄞县地置,其治所在今浙江省舟山市西北。关于余天锡的籍贯另有鄞县(宁波市区)人一说(参见《宝庆四明志》等),据《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的余天锡传谓其“祖父涤,教授史忠定子孙,因居于鄞”,史忠定就是南宋中后期鄞县人史浩,官至宰相,其子史弥远也是宰相,在宁宗中期以后专权二十多年,可见余天锡的籍贯事际情况应是本是昌国人,但因为其祖父史涤担任史浩家族的家庭教师,从此全家迁居鄞县,成为鄞县人。 

丞相史弥远延为弟子师,性谨愿,绝不预外事,弥远器重之。 

  谨按:《延祐四明志》卷五《余天锡传》载:“天锡亦教授其子忠献家,性谨愿,绝不与外事,忠献器之。”忠献即史弥远的谥号,《宋史》此段基本上来源于《延祐四明志》的《余天锡传》。 

是时弥远在相位久,皇子竑深恶之,念欲有废置。会沂王宫无后,丞相欲借是阴立为后备。天锡秋告归试于乡,弥远曰:“今沂王无后,宗子贤厚者幸具以来。 

    按:皇子竑,原名赵贵和,为宗室赵希瞿之子,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宁宗的堂兄弟沂王赵抦(孝宗的哥哥魏王赵恺的次子)死后无嗣,将他过继给赵抦为嗣子,成为沂王的继承人。嘉定十三年(1220年)宁宗的皇太子赵询病死,宁宗无嗣,赵贵和成为跟宁宗成为皇室亲属中最亲近的人,宁宗于是册立他为皇子,赐名竑,封济国公,虽无皇太子之名,但拥有皇子身份,而宁宗又只有这一个“皇子”,他成为当然的皇位继承人。赵竑经常表明自己对专权的史弥远的不满,引起史弥远的担心宁宗死后自己地位不保,有另立皇子取代赵竑之意。因为赵竑由沂王的继承人过继成为宁宗的继承人,沂王就无嗣,朝廷不得不另找宗室过继给沂王,这一局面为史弥远提供机会。史弥远可以通过给沂王立继承人的方式扶植自己人进入皇室核心圈,然后再想办法取代赵竑。所以余天锡回乡史弥远才托他暗中务色可以取代赵竑的人选,自然这时打的旗号只能是为沂王选嗣子,不是为宁宗选皇子。 

天锡绝江与越僧同舟,舟抵西门,天大雨,僧言门左有全保长者,可避雨,如其言过之。保长知为丞相馆客,具鸡黍甚肃。须臾有二子侍立,全曰:“此吾外孙也。日者尝言二儿后极贵。”问其姓,长曰赵与莒,次曰与芮。天锡忆弥远所属,其行亦良是,告于弥远,命二子来。保长大喜,鬻田治衣冠,心以为沂邸后可冀也,集姻党且诧其遇以行。 

    按:此段为余天锡找到赵与莒(即后来的理宗)的详细过程。这一事件最后大大地改变了赵宋皇室的历史命运,这一过程《宋史》中的描述只有余天锡传最详细,在此段描述中,余天锡选中理宗似乎是虽然有心而为,但却又是偶然而得。因为避雨而见到寄居在外祖父家的赵与莒兄弟,从这段中可见,宗室赵与莒本家早已衰落了,只能寄居在外家。余天锡选中他完全是偶然的,不过赵与莒本家势力微弱,易于控制,正是史弥远所需要的。另有一说与此不同,《西湖游览志余》卷二记有另一版本的发现故事:“理宗微时鞠于母党全氏,一日秋暑偕弟与芮浴于河,鄞人余天锡自杭还浙东,舟抵河浒,忽雷雨,帝与与芮趣避舷侧,天锡卧舟中,梦见龙负舟,惊起视之,则两儿也,问之,为全保正家子,乃登岸诣全氏。”这个版本更具戏剧化,但故事的核心已发生变化,在《宋史》中发现理宗余天锡是主角,是他的偶然避雨所致,理宗的发现只是偶然,皇帝的神圣性大打折扣,而在《西湖游览志余》的发现故事中,理宗是主角,是他的行为引起余天锡关注,理宗是真命天子,是天命所系,史弥远的阴谋,余天锡的发现,都是顺应理宗的天命,经过这样一转换,皇权的神圣性得以重新确立,《西湖》故事如此绘声绘色,大概正是理宗做皇帝后为给自己增添神圣性而编造的,其真实性大有问题。此外还有一个版本,一看就知是后来编造的,元朝人写的《东南纪闻》卷二载:“理宗初在潜邸,与余天锡同里,初生之夕,天锡见外间失火,红光烛天,奔到火所,实无有也。惟荣王府开闗明烛,天锡入问,王答云适生小儿,天锡知其为异,即求一观,及入室,异香馥郁,若有二童子张青盖䕶之。后太子竑忤史相弥逺,史遂密谋于余,余告以理宗降诞之异,史遂命余荐之,权处以小职。”前面已说过,余天锡是昌国人,移居鄞县在史家做家教,理宗的家在绍兴,根本不是什么同里,这个故事连基本史实都是错的,纯属编造无疑。 

余天锡发现理宗于民间这一事件,史文未载具体的时间,据《宋史·理宗纪》,理宗生于开禧元年(1205年),嘉定十四年六月补秉义郎,八月授右监门卫大将军,赐名贵诚。加上余天锡当时是回乡参加乡试,嘉定十六年,余天锡中进士,则余天锡发现理宗于民间,当在嘉定十四年(1221年)左右。 

天锡引见,弥远善相,大奇之。计事泄不便,遽复使归。保长大惭,其乡人亦窃笑之。逾年,弥远忽谓天锡曰:“二子可复来乎?”保长谢不遣。弥远密谕曰:“二子长最贵,宜抚于父家。”遂载与归。天锡母朱为沐浴、教字,礼度益闲习。未几,召入嗣沂王,迄即帝位,是为理宗。 

    按:此段为史弥远选中理宗的细节。余天锡把理宗带回临安后,看来得到史弥远的认可。然而这段记载中,[弥远密谕曰:“二子长最贵,宜抚于父家。”遂载与归。]史弥远的话后来历史家多不能解,因为赵与莒兄弟一直寄居在母家,根本无父家可言,而且这句话说了之后“遂载与归”,如果是归父家,则要离开临安,与接着由余天锡母亲亲自教导理宗又不合。事实上是,这段话中“宜抚于父家”漏了一个“纯”字,据前揭之《延祐四明志》卷子五余天锡传,史弥远说的原话是“宜抚于纯父家”,这样就通了。纯父,是余天锡的字,史弥远乃是让余天锡将理宗带回家中加以培养,这才与后来余母教理宗写字习礼仪的诸事相合。与正因为发现理宗与最早培养理宗,余天锡才在后来得到理宗极大的厚报。 

天锡,嘉定十六年举进士,历监慈利县税,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迁权吏部侍郎兼玉牒所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 

    按:《宝庆四明志》卷十、《延祐四明志》卷六,余天锡中进士都名列为嘉定十六年(1223年)蒋重珍榜,《宁宗本纪》嘉定十六年五月,赐礼部进士蒋重珍以下五百四十有九人及第、出身。可见余天锡为嘉定十六年进士当无疑义。 

    余天锡中进士后初期做过不少官职,其中时间可考者只有起居舍人。《南宋馆阁录》卷七:余天锡在绍定元年(1228年)十二月为起居舍人。 

迁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试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皆兼知临安府。升兼详定敕令官,以宝文阁学士知婺州,仍旧职奉祠。起知宁国府,进华文阁学士、知福州。 

   按:《宋史》理宗纪:“宝庆四年十月甲子,以余天锡为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宝庆四年即绍庆元年(1228年),可见他在1228年一年之间数迁要职,最后成为京城首长。《理宗纪》:绍定六年(1233年)2月,以余天锡为礼部侍郎兼侍读,本传未载此事。 

召为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侍读。疏奏:“臣荷国恩,起家分阃,旋蒙趣觐,躐玷迩联。时权礼部侍郎曹豳实在谏省,盖尝抗疏谓用臣大骤。臣与豳父交最久,相知最深,今观其所论,于君父有陈善之敬,友朋有责善之道。而豳遂迁官,臣竟污要路。豳以不得其言,累疏丐去。夫亟用旧人而遂退二庄士,则将谓之何哉!豳老成之望,直谅多益,置之近班,可以正乃辟,可以仪有位。欲望委曲留行,使之释然无疑,安于就职,则陛下既昭好贤之美,而微臣亦免妨贤之愧。”帝从之。 

    按:《宋史·曹叔远传》附族子曹豳传,“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当时号嘉熙四谏。又论余天锡、李鸣复之过,迕旨,迁起居郎。进礼部侍郎,不拜,疏七上,进古诗以寓规正。”《续通鉴》,嘉熙元年四月,左司谏曹豳上书言三阃战事。曹豳论余天锡一事可能即在嘉熙元年。 

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寻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 

    按:《宋史·宰辅表》,嘉熙二年(1238年)正月,余天锡自少中大夫、试吏部尚书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五月,进签书枢密院事。三年正月,除参知政事,二月兼同知枢密院事。 

授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以观文殿学士致仕。朱氏亦封周、楚国夫人,寿过九十。将以生日拜天锡为相,而天锡卒。赠少师,寻加太师,谥忠惠。 

    按:《宝庆四明志》,余天锡“嘉熙四年六月内奉御笔除资政殿大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累辞不允,于当年十二月三日到任,至次年十月以疾乞生前致,十二月四日除观文殿学士,特转两官依所乞。”则余天锡罢政后是出知家乡庆元府,以本地人出任本地长官,这是理宗对他的特别照顾。,本传在此误记为知绍兴府。《宋史·宰辅表》,“淳佑元年十二月庚申,资政殿大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余天锡乞守本官致仕,除观文殿学士,特转两官致仕,丁卯卒。”则余天锡之卒年为1241年。从中可知,余天锡是在重病将死的情况下请求退休的,理宗也批准了,本传所谓的“将以生日拜天锡为相,而天锡卒”则根本是无根之谈。 

一,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