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毛玉叶金花,或可开发为药茶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多毛玉叶金花(Mussaenda mollissima)来自于茜草科 玉叶金花属

这是一个能比较容易看到属的植物,因为他的苞片是白色的,所以玉。而花色是黄色的,所以金。而且以前看到过这个属的别的植物的照片,所以我就去这个属找了,玉叶金花属。

这个属种类还挺多的,然后我去问了问其他人,得到一个答案,红毛玉叶金花。看图片觉得叶子有些不太像,我又去地方植物志检索了一下,是云南省的玉叶金花属,也有很多种呢。

看名字,感觉多毛玉叶金花比较像,因为这个有好多毛,看了看图片,也觉得差不多。最主要的是拍摄地点是同一个。 就先暂定这个种了,如果有错误,还请不吝赐教。

多毛玉叶金花在植物志上没有多少介绍,但关于属长玉叶金花有一些名族药的介绍。这是开发新药的途径,先记下来。

【佤药】玉叶金花,白纸扇:根治白疾,消化不良,腹泻《中佤药》。

【瑶药】车带藤,乍京官:根用于避孕,眼睛胀痛,角膜云翳;全株治连珠疮,咽喉痛《桂药编》。东带藤,乍京官:根主治妇女经前后或产后腹痛,避孕,眼睛胀痛,角膜云翳《民族药志一》。

通过上面的记载,玉叶金花在这里或许可以考虑开发为避孕药呢。如果弄清楚药理啥的,新药就可以出来了。但或许通过药理研究,得不到和名族药记载同样的效果。有些想去搜集民间那些用了多次,安全有效的方药了。

玉叶金花茎叶味甘、性凉,有清凉消暑、清热疏风的功效,供药用或晒干代茶叶饮用。关于玉叶金花的文献,没能找到。因为可以做茶用,所以找了篇与茶叶相关的文献。顺便学习一下。

先是关于茶的历史,“茶马互市”,是我国唐未至明代时针对少数民族施行的一项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作为汉唐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及未代以后的西北重镇,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

唐朝的茶风鼎盛,其饮茶习惯开始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

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尚无饮茶的习惯。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饮茶的习俗也开始传入吐蕃,吐蕃民族饮茶之风逐渐盛行。

唐玄宗开元年国,吐蕃与唐在赤岭(今日月山),陇州(今陕西陇县一带)等处互市,双方交换的物品上主要是马匹和茶叶,绵帛等。

此外,在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叛乱后,为了酬谢回纥之功并满足自身的战马需求,唐朝与回纥之间保持了长期的以唐王朝特产换取回纥马匹的贸易。

在唐人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回纥与唐朝进行茶马贸易的具体情况:“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这是我国历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此外,《新唐书》陆羽传亦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貝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茶叶在宗教中也有发展,佛教重视“坐禅修行”,要求参禅僧人要“跏跌而坐”,“过午不食”。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疲倦,而茶有提禅养心之用,又可使饥饿感减轻,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于是长安佛教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风尚。当时长安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

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为香客施惠茶水。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共通之处,形成了“禅茶一味”,为唐代中期茶的兴盛起到了推渡助澜的作用。

多毛玉叶金花就到这里啦,玉叶金花做成的茶还没有喝过。不过多毛玉叶金花能不能做成茶,还有待开发呢。花茶,药茶,是中药开发的一个不错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陕西茶文化考论李三原(陕西省茶业协会,陕西西安71000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