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鼻藤,豆科药性规律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象鼻藤资料

象鼻藤(Dalbergia mimosoides)来自于豆科,黄檀属,别名含羞草叶黄檀。

灌木或为藤本,多分枝。圆锥花序腋生,比复叶短,花冠白色或淡黄色,花瓣具短柄,果瓣革质,对种子部分有网纹。花期4-5月。

产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生于山沟疏林或山坡灌丛中,海拔800-2000米。印度、锡金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宾川。

开头

文中的象鼻藤是在昆明西山遇见的,象鼻藤在文献中没有研究和相关资料,而她来自于黄檀属,这个属我们前面介绍过,这里就不在赘述啦。

豆科植物我们介绍过很多,大家对他们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来总结一些豆科植物的特点。

豆科

豆科为种子植物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共约650属,18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172属,1485种,13亚种,153变种,16变型,各省区均有分布。

黄芪药用历史迄今已逾2000年,始见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言配伍白蔹可治疗疽病。

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11味豆科中药(甘草、黄芪、决明子、云实、槐实、葛根、苦参、合欢、鹿藿、皂荚、赤小豆)的记载。

例如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白病。”

云实:“味辛,温。主泻痢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

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在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能阻止血栓形成和治疗偏头痛、冠心病、心绞痛以及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项强等症,广泛用于中药复方制剂中。

主要功效

豆科药物的主要功效包括解毒、活血、补益、止血、祛风除湿等。亲缘关系越近的药物功效越相近。

解毒:豆科药物中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集中在菜豆族中的黄花属、大豆属、菜豆属、豇豆属,云实族的云实属、皂荚属,山羊豆族的甘草属、棘豆属、锦鸡儿属。

甘草、云实是豆科药物中具有解毒功效的代表药物。

活血:豆科药物中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主要分布在山蚂蝗族的山蚂蝗属、胡枝子属、狸尾豆属、蝙蝠草属;灰毛豆族的崖豆藤属、紫藤属及野豌豆族的野豌豆属。

其中的代表药物有蛇藤、紫荆、黄檀、野豌豆等。

补益:豆科药物中具有补益功效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菜豆族,其中以密花豆属、黎豆属、大豆属、豇豆属药物居多。

其中甘草、补骨脂、黑大豆、黄芪是补益药物的代表药物。黄芪、甘草是培脾土、益元气之品。

补骨脂及黑大豆补肾脏,除风气之剂,老人服之脾肾受荫,精气充足,在一定程度上起“动作不衰”效用。

但是有些药物长期服用还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如甘草长期服用则会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所以豆科补益药物需谨慎使用。

祛风除湿:豆科药物中具有祛风除湿的药物数量很多,但是零散分布于豆科各族中。

如染料木族的金雀儿属、含羞草族的榼藤子属等,其中比较集中的是菜豆族的千金拔属和紫荆族的羊蹄甲属。

由于祛风湿药物大多性偏温,味偏辛,故胃弱者宜谨慎,或者先以小剂量,或者配合胃药一起服,根据临床表现和患者体质灵活掌握,不致产生流弊。

药味

苦味豆科药物能清能泄,主要针对热毒,还有消肿、通络、止血、燥湿等的功效,长于治疗疮痈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咳喘等症;

甘味药物则以解毒、补益、利水、活血、止血等功效较为突出,主要以治疗疮痈肿毒、虚劳、跌打损伤、水肿等为主;

辛味豆科药物除解毒功效外还长于活血、止痛、祛风除湿、补益等,主要以治疗疮痈肿毒、跌打损伤、血证等为主;

淡味药物则突出了利水、消肿、止血等功效,以治疗水肿、血证等为主。

毒性

豆科药物中无毒药物占87.11%。有小毒者占6.26%,如紫藤、海红豆、倒挂牛、黄槐等药物,儿童食用两粒紫藤种子即可中毒。

有毒者占5.71%,如猪屎豆、沙冬青、农吉利、皂荚、含羞草根等,猪屎豆的种子和幼嫩叶均有毒。

人误服混有该植物种子的中药“土沙苑”会中毒,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者可因腹水和肝昏迷而死亡。

大毒者占0.92%,如相思子、豆薯等。

全世界豆科有毒植物约100属290种,但往往因食用前处理不妥而致中毒,如菜豆、海刀豆、猪屎豆等造成人、畜食用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

结尾

象鼻藤的介绍就到这里啦,豆科还蛮包罗万象的,从大毒到可食用,从清热解毒到活血,至于象鼻藤处于两个轴的哪个坐标上就得看研究和大家共同努力的发现啦。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豆科药物药性规律硏究 李晓晓山东中医药大学

(2)中国植物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