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疑云:潞川之战,前秦将帅发生内乱,邓羌求官、王猛妥协之谜

 春秋砚 2020-10-29

十六国史系列故事—64,敬请点击"关注",查看更多内容

370年11月,前秦、前燕两军相持于潞川。虽说前燕军已被自家主帅慕容评盘剥士兵的奇葩行径弄得军心涣散,但有30万之众,其兵力也着实雄厚。前秦则由丞相王猛率兵,机智灵活,刚还瞒天过海、在总兵力只有6万的情况下、大胆分兵攻取晋阳,现回师归位,再次与前燕主力对峙,预备决战。

前秦兵精粮缺,前燕兵多粮足,慕容评打算耗死前秦。王猛没给他机会,派出一支轻骑趁着夜色火烧前燕粮仓。慕容评没了拖延的资本,只得决战。

就在大战当前,面对十倍于己、人数众多的前燕军,前秦军内曾爆发了一次短暂的内讧,给后人留下一个疑问:这也太不专业了吧!?

一、内部危机

1、求情被拒

大战在即,前秦丞相王猛派出将军徐成去侦查敌情,查看敌军部署情况,要求中午回来汇报。领命前往的徐成直到黄昏才返回。王猛大怒,就要执行军法处死徐成。

建武将军、洛州刺史邓羌求情:"明晨就要决战了,敌众我寡,先斩大将于军不利,不如让他戴罪立功。"王猛板着脸拒绝,邓羌又继续恳求:"徐成与我是同乡,我愿意和他一起效死疆场,杀敌赎罪。"

王猛毫不让步,无论邓羌怎么请求,都坚持要军法从事

2、鼓噪成功

见劝说无效,邓羌生气地返回本营,敲鼓集兵,意欲攻打王猛。面对骤然的变动,王猛吓了一跳,忙派人前去询问缘由。邓羌让来人捎话回去:"我们受诏讨伐远方的贼人,但却有内贼要自相残杀,我要先清除内贼!"

王猛认为邓羌故念旧情且仗义舍身,便主动赦免了徐成。既然目的达成,邓羌自觉地前来向丞相谢罪,王猛也大度和好:"将军对徐成尚且情义为先,更何况是对国家呢。"

3、要挟求官

这次与燕军的决战,前秦以少对多,将士的勇猛自然就更加关键。次日清晨,两军开始列阵,邓羌在军中声望很高,他的身先士卒,必定能鼓舞军心,以一当十。

面对王猛的要求,邓羌却提出了条件:"如果让我当司隶校尉,战场上的事就包给我了。"王猛虽为丞相,但司隶校尉掌管着首都的安全事务,这一官职不是他说了算的,还得天王苻坚拍板。王猛实话实说:"这个我决定不了,但我可以任命你为安定太守、万户侯。"邓羌不大满意,噘着嘴回去了。

大战一触即发,双方军队开始短兵相接,王猛传命邓羌出击,却见其部下军马默然不动。王猛急了,亲自驰马跑入邓羌军营,答应了他任"司隶校尉"的要求。

邓羌大喜,举起酒坛畅饮,然后带领张蚝、徐成跨上战马,直冲敌阵。邓羌等几人在前燕军中杀了四进四出,锐不可当,马过处,数百燕军士兵倒下。前燕人人自危,前秦军心振奋,杀声如雷,中午时分,前燕军崩溃,主力一举被歼。

二、后续发展

前燕灭亡后,邓羌因战功,被任命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安定太守,赐爵真定郡侯。这个官职不是他向王猛要求的司隶校尉,而是丞相原先答应的赏赐。

难道王猛食言了?他并没有,司隶校尉的任命的确非其权限。战后不久,王猛曾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向苻坚建议,授予邓羌司隶校尉之职,但天王苻坚却认为,这一事务性职务并不适合邓羌,北伐匈奴、南征东晋才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并盛赞邓羌有廉颇、李牧般的才能,因而提升为镇军将军,并给予"特进"的封号。

其后,邓羌平蜀、伐代,在前秦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屡立战功。遗憾的是,其人在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前去世。

三、疑点重重

潞川之战,前秦丞相王猛与最重要的将军邓羌之间的摩擦,以王猛的审时度势,主动退让而和解。整个过程有惊无险,结束得也是轻快友善,两位历史留名的强人联袂上演了一场军法如儿戏。这也真是空前绝后了。

但事件本身却疑点重重。在整个事件中,邓羌就像个莽夫,不符合其智勇双全的一贯表现,哪一个是他的本来面目呢?

1、邓羌曾经受苻坚之命,教太子兵法,其对军纪的作用和性质,必然心知肚明。仅因是同乡就力保徐成,此其疑点一;

2、就算邓羌是出于公心,急于要保住一个有用之才,采取兵谏的方式也过于激烈。一个不留神就可能滑向谋反,此其疑点二;

3、邓羌讨封的司隶校尉,其官职在于管理京畿,手中会有一支类似法警的小部队,虽然很重要,品级却在三公九卿之下。费了那么大劲,也没多少权力和油水,此其疑点三。

有了这些疑点,这次事件总给人以诡异之感。

结语:

有没有可能是王猛与邓羌的自导自演呢?事发突然,很难在事先编剧,看起来更像是二人间的默契。从求情、鼓噪的情形看,有这种可能。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此战需要死战之士以击垮燕军的意志,但后面的发展似乎超出了常人的理解。

邓羌击鼓聚军,却给王猛留下妥协的时间。需知,王猛可调动的军队一定大过邓羌,这就是他给台阶王猛顺坡下驴。但邓羌也是聪明人,毕竟"兵谏"有临阵反叛的嫌疑,为绝后患,他主动求官,而且要了个重要的、靠近皇帝的、意外时有机会自辩且不掌兵权的职务。

邓羌的这些心思,以王猛之智,必定一看便知。事后,他虽然举荐邓羌为司隶校尉,但也必定与苻坚讨论过邓羌之才,因而才有了苻坚昭告中的"廉颇、李牧"之论。

如果一切真的是如上所论,王猛与邓羌默契的基础,必是源自二人之间固有的最强大的信任,那么,这一系列“疑点”只是两个好友在做攻防游戏罢了。

十六国史系列故事—64,敬请点击"关注",谢谢您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