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始于西周盛于北方流传至今

 谭老师讲地理 2020-10-29

垄作在高于地面的土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垄作在中国始见于西周,战国时已盛行于北方,气候冷凉、春季易旱、夏季易涝地区采用较普遍。

今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比平作有不少:

①,不易板结,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②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昼间土温可比平地增高约2~3℃,夜间散热快,土温低于平地。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③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大雨后有利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溉以免受旱。种植薯类时因垄作的土壤含水量少于平作,有利薯块膨大。

④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被风吹起的土粒落入邻近垄沟,可减少风蚀。植株基部培土较高,可防倒伏。

⑤有利集中施肥,可节约肥。

垄作栽培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即在土壤耕作层筑起垄台和垄沟,作物种植在垄台上。

垄作栽培在全国各地均有应用,以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较为普遍,用以种植玉米、大豆、谷子等作物,其他地区种植棉花、甘蔗、甘薯等作物。垄作栽培地面呈波浪形起伏状,地表面积比平作增加25%~30%,增大了接纳太阳辐射量,白天垄上温度比平作高2~3℃,夜间垄作散热面积大,土壤湿度比平作低,增大了土温日较差,有利于作物生育;在雨水集种季节,垄台与垄沟位差,便于排水防涝;地势低洼地区,垄作可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垄作还因地面呈波状起伏,增加了阻力,能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垄作在作物基部培土,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整地后起垄。优点是土壤松碎,播种或栽种方便。

不整地直接起垄。优点是垄土内粗外细,孔隙多,熟土在内,生土在外,有利于风化。山坡地等高作垄。优点是能增加土层深度,增强旱薄地蓄水保肥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