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腻的中年人为什么喜欢曾国藩

 凡凡人人人 2020-10-29

​自从冯唐《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发出,社交媒体刮起一阵油腻中年男人风,肥胖秃顶、捧着泡枸杞的保温杯、三高直线飙升、爱吹嘘装逼、俗气又慵懒……各种黑和自黑已经让中年男人无处遁逃。

调侃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年危机的深刻感受,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中年人的生活多少有一些腻味和倦怠。但不并非每个中年男人都选择放弃自己,至少很多人心里是不愿放弃的,谈到曾国藩的时候你会发现喜欢他的中年男人比你想象的要多。

每个中年男人都有翩翩少年公子时,憧憬未来,满怀雄心抱负,相信自己终究有一日会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三不朽”。但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一开始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但能达到山顶独揽风景的人屈指可数。曾国藩就是那个为数不多的凌绝顶之人。

从庸才到圣人

中年男人喜欢他,首先是他几近完美的成功人生。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并成为翰林院吉庶士,进入官场如鱼得水。此后十年七迁,接连升十级,官居二品,顺风顺水的官场之路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农家子弟来说简直是个奇迹。曾国藩前半生的官场打拼可以说是人和的作用,后半生遇上太平天国则离不开天时。享太平日久的大清王朝能提供给士大夫出将入相的机会不多,偏偏让曾国藩碰上。领导把这个烂摊子扔给他,他居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撇开八旗和绿营另建湘军,最终打败太平天国,挽救了危如累卵的大清帝国。

有人称誉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的奋斗之路为大多数之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在成功学霸屏的时代,曾国藩是个绕不开的励志人物,从穷乡僻壤的湘乡穷书生,一路走到大清帝国的宰相,多少人企羡这样的功成名就。

曾国藩像

曾国藩的成功不是天才的成功而是平凡人的脱胎换骨。天才的成功来得太容易,平凡人没办法拥有他们的高起点,资质平庸的人成功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好比平时考试基本都是99的优等生有一次考了100分,我们并不觉得惊讶。而当一个每次只能考50分的后进生通过努力有一天突然考了100分,后者比前者更让我们刮目相看。对于平庸人的成功有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他的成功而更想探究他成功背后的因素。

我们水平都差不多,为什么你会成功而我不成功?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你的成功?站在同一水平的上比较才更能激发中年男人的反思。曾国藩天资愚钝,有一则有关曾国藩愚钝的故事流传很广,说是曾国藩小时候在夜里背书,经常背到很晚。有一天家里潜入一个小偷,他躲在房梁上想等这家人都熄灯睡觉的时候行窃。但是曾国藩背了很多遍还是没记住,小偷眼瞅着这家伙要一直死磕下去,愤怒地跳下来骂他:“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说着小偷把曾国藩记不住的书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然后扬长而去。

姑且不论故事的真实性,曾国藩才智的愚钝是有目共睹的,梁启超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自己也从不讳言,经常说“余性鲁钝”。

然而就是这样的庸才却成功了,不仅仅是一般的成功,而是立千秋万代之功勋,成千世百代之伟人。庸才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曾国藩告诉我们,笨人就要下笨功夫。他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他下的笨功夫总结起来就是三点:起得了早,耐得住烦,持之有恒。早起戒掉懒惰,赢得每天最宝贵的时间。耐烦让人和事都精熟于心,“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熟,然后了然于胸,胸中有丘壑何愁事不成。持之有恒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不日进,就日退”,进退之间人们的差距就显现出来。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下去,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人们眼中的英杰。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指引着他往圣人的道路上前进,他用执着和坚守,完成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他的成功经历让我们相信平庸之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就能求仁得仁。这对大多数人到中年却尚未建功立业的油腻男人来说,曾国藩守拙的成功学多少能滋润他们快要干涸的雄心斗志。

齐家有术

每一个油腻的中年男人肩上都扛着沉甸甸的责任,尤其是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来说,他是家庭不可取代的顶梁柱。然而不少人的家庭生活不是鸡飞狗跳也是一地鸡毛,周旋在俗世生活里的中年男人渴望能得一份安宁,于是曾国藩的齐家之术让他们看到了被拯救的希望。

曾国藩出生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耕读之家,阅历丰富的祖父和身为塾师的父亲对他言传身教,忠孝的伦理观念深植心底。我们从曾国藩的家书中经常看到他侍奉先辈的恭敬孝诚,虽远在千里之外,时刻不忘问候长辈,关心他们的健康,遇事与父母商量,处处为他们着想。

他还经常把祖辈父辈的话记录下来作为家训传给后代。曾国藩不仅对双亲孝敬,还把这份爱推广开来,他主张“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弟之妻妾儿女。”曾国藩作为长子长孙,对家族内的叔父也是事事恭敬,而对诸弟多加教诲和劝诫,竭尽兄长之责。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曾国藩最重视的是和顺。他在家书中经常提到“和气致祥,乖气至戾”,告诫诸弟“戒傲惰二字”、“平骄矜之气”。家和万事兴,一团和气的家族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内部稳固外部才会坚不可摧。总结起来,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是曾家成为望族的根本。

曾国藩书法

油腻的中年男人更操心子女的教育,现在对小孩子的培养是每个家庭的中心任务。大家都希望子女成才,能够成为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但在教育方法上不少中年人不是无暇顾及就是毫无章法,曾国藩的教育理念为他们提供了借鉴。在弟弟和子侄的教育上,曾国藩不遗余力地敦促他们刻苦读书。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进德修业,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能让一个家族延续下去的办法就是读书,诗礼簪缨之家培养出才智之士的几率必然不会太小。

我们一直对曾氏后代人才辈出津津乐道,曾氏一门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等有20余人。废科举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有160多人,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家,曾赴俄谈判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纪泽之子曾国荃精通英、法、德和满文是著名的翻译家。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其后代继承家学,在数学或与数学相关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在化学、军工、文艺、医学等方面曾氏都有杰出的人才。良好的教育让这个大家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

曾纪泽像

除了鼓励子侄辈多读书,曾国藩还告诫子侄一定要谨慎,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完人”的原因。谨慎小心、戒骄戒躁让他的后世子孙免遭多舛命运。曾氏子孙大多数保持耕读之家的家风,谨遵曾家家训,不求大富大贵,而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精耕细作,从而各行各业人才辈出。

灵活的处世法则

中年人不仅油腻还油滑,在职场或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得不油滑。吃亏上当碰一鼻子灰之后,他们希望从曾国藩的处世哲学里汲取有益的经验。

圣人一开始也是人,是人总不免被情感支配,尤其是年轻人。曾国藩也有年轻气盛的时候,在北京做官那些年他平步青云,一路畅通的的仕途晋升之路让他多少滋生了骄矜之气。加上曾国藩本身血气方刚,风格强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事实证明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树敌太多招致的阻碍与困境让曾国藩尝到了苦果。

他直指皇帝的过失、痛批官场的弊端,走到哪都遭人白眼。设立审案局治理湖南,结果得罪了整个长沙的官场。后来办团练训练湘军又与绿营发生冲突;在江西为筹措经费与陈启迈争斗,使用各种强硬手段,锋芒太过直露。最后招致重重困难,腹背受敌。后来遭遇一系列挫败后,他深刻反省自己“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过于方刚”,认识到谦谨在人事对接上的重要性。“刚非暴戾气之谓,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曾国藩书法

太平天国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咸丰皇帝召回正在丁父忧的曾国藩办理浙江军务。这次出山让他更加认识到处理人事要讲究老庄哲学里的“柔”,所以调整了自己的处世方式。首先放低姿态,出山前给地方官写信,到任后拜访各级官员,努力拉近地方官员的关系,不再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跟皇帝和中央官员也懂得“圆滑”应对,不再一味逞强。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保举”也不再排斥。

在此之前,曾国藩对军队的“滥举”之风痛恨之极,一些军队打了一个小小的胜仗,将领们拼命邀功请赏。胡林翼打武昌的时候一次保举了三千人,而曾国藩保举不过百分之三,因此很多兵将不愿意为曾国藩效命。这次出山,曾国藩也学会以利益笼络人心,给部下大加保举,因此为湘军网罗了大批人才。可以说湘军后来打败太平天国与曾国藩行事风格的转变也有不小的关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懂得灵活变通,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胡林翼像

尽管学会了“圆滑”,但他并不是否认做人的根本,他强调“至诚”的重要性。他说:“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与人交往如果一味偷奸耍滑终不是长久之计,诚心相待才能巩固长久的互利关系。曾国藩正是靠着一个“诚”字取信于人,追随他的部将对他忠心耿耿,湘军上下因为“血诚”而团结一致,最终消灭了强敌。

在困境中坚挺

中年很容易遭遇事业上的瓶颈期,在重重困境中如何打开新局面开创事业第二春是中年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曾国藩的坚挺精神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一剂良药。

对“古今完人”的曾国藩来说,人生并非一直处于顺遂安宁的状态,遭遇艰难困苦在所难免,像他这样位高权重的大清栋梁遇到的困难是其他人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组建湘军和对付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困境重重。

湘军旧照

曾国藩总不免感叹晚年经不得逆境,“打落牙齿和血吞”。在清军八旗和绿营之外另建湘军,等于动了别人的奶酪,绿营心生不满寻衅生事,最终大闹曾国藩的办事处。曾国藩只好带着湘军避走衡阳,湘军组建的艰难历程可见一斑。与太平天国交战曾国藩吃了不少败仗,靖港水战中,他一手新建立的湘军被石祥贞一举击溃。在南昌被石达开围困,在祁门被李秀成围困,都是九死一生的困境。但面对强劲的太平军,曾国藩没还是咬紧牙关硬挺了下来,他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打武昌、打安庆、打南京,靠着一股韧劲最终等到了胜利的曙光。

安庆保卫战示意图

不管什么大风大浪曾国藩始终坚挺,他说“心至苦,事至盛也”。因此他最后的“压卷”之作名为《挺经》。曾国藩用他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总结出“挺”的精神,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挺直坚守,在困厄中谋求出路。这对于深陷困境的中年人来说,曾国藩的至理名言好比一针强心剂。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免,懂得在困境中保存实力,苦熬过这段历程才能有机会看到胜利的希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观曾国藩人生短短61载,他把这些都做到了,成为别人口的“半个圣人”。油腻的中年男人之所以喜欢曾国藩,不仅因为他的成功的典范,还因为在经历过失败和陷入困顿之后,他们找到了异代的知己。在事业、家庭与人际交往中,他们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里学会调整自己,找到疗救中年危机的对症之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