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关系的协调与背后的成因

 白格Bethany 2020-10-29

0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谓“三岁看大”暗示的紧迫性,并不是要家长在孩子3岁前去强行改造孩子的某方面,而是提醒家长3岁前是儿童教育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尤其要把健全的爱给予孩子。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来看看三个明星的童年:张国荣,黄奕,贾静雯
张国荣,在家排行老幺,即使是最小的哥哥,也大了他八岁。即使兄弟姐妹众多,但他自始至终都是孤单的。他从未在母亲身上获得关注,父亲事业繁忙,无暇陪伴,最长的陪伴是醉酒在家的36个小时,和父亲“不熟”。童年的极度缺爱导致了他不相信婚姻,谈的最多的,是照顾自己的“六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唐先生陪伴着他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四十六岁那年的愚人节,因抑郁症失控,从酒店二十四楼坠下,他传奇的一生,就此终结。

黄奕,上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叛逆,厌学,逃课”是校长对她的印象。《上错花轿嫁对郎》里,她和饰演“齐天磊”的聂远是一对幸福的情侣,最终却以分手告终。和黄毅清的“微博之战”,也将婚姻的狼狈搬到台面上,闹得人尽皆知。
后来的她也意识到,自己对婚姻观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贾静雯,年少时期家道中落,父亲患癌,为了撑起家庭,她进入演艺圈是为了“追着钱跑”。5、6岁时,被一个男的从滑滑梯上拽下来,拉到旁边的厕所,所幸,被堂哥及时喝止。这份特别恐怖的记忆也在童年留下了阴影,挥之不去。在大陆拍戏过程中遇到富豪孙志浩,未婚先孕,却被夫家瞧不起,最终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泪洒荧屏,第一段婚姻结束。后逐渐意识到不能自我堕落,在健身房遇到第二任丈夫修杰楷,将生活过成了诗。
她在采访中说:“我其实还蛮缺父亲那一块的情感的。修确实有一些我父亲的影子:我爸爸是菱角嘴,修的嘴巴也是;我爸爸手很大,修也是。相处之后很奇妙,哎,你怎么有些想法或者讲话的方式会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可是没有办法,父亲就是父亲。

02

君子勤小物,无大患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小事上出现端倪,及时积极解决,未来更宽敞,内心更明亮。

家庭关系,是孩子从中获取情感的第一来源。
童年生活,也关乎孩子在未来生活的择偶标准。
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寻找归属感、安全感
打开知乎,都在询问这些相关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随手便能得知许多消息,对外界关注所获取的信息量加以思考,终将转化成自己的观点。
婚姻是一所银行,爱是存款,争吵是支出,判断这所银行的标准也很简单,是爱的多,还是争吵的多。争吵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消耗爱的力量,增加更多的隔阂。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孩子哭了,就要抱起来,孩子有了需求,需要安慰,要寻找她哭泣背后的原因,是冷了,热了,饿了还是饱了,一下子给孩子定性,不能哭,那让她用什么来表达呢?脑袋总是先于语言的,有些语言组织不上来,哭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有人说说孩子需要挫折教育,不然遇到挫折容易想不开,一言不合就跳楼。
孩子哭泣,抱一下孩子,孩子就能跳楼了?
很明显,不符合逻辑,是强加的因果关系。
一个孩子跳楼的背后,可不是遇到了挫折那么简单。
写作业是被逼的,整天被骂,被打,写不好,打,成绩不好,“你这个废物”“这么不听话”“这么蠢,不是读书的料。把问题直接归因遗传或者定性,自己也省了很多事,怎么将问题实质性地解决,换个说法,[“来看看,这次是因为什么被扣分了呢?”“老师还说你很有潜力呢,这次进步了一些”“这次我们卷子改了,爸爸妈妈给你提高一下分数哦”],是不是不一样了呢?
教育,无痕式的鼓励和引导是潜移默化的。
宇宙中的吸引力法则,关注什么,便会得到什么。
越强调成绩不好,成绩只会越来越不好,强调这个小孩怎么打人,不能打人,怎么这么不乖,孩子的“不听话和不乖”,也只是给孩子的束缚和捆绑。孩子是一生下来就会听话的吗?要顺着大人的思想走,这才叫乖吗?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一味服从,她就会过的很快乐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吗?

对待挫折,教育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有一种“韧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无缘无故侵犯也不动怒生活中最常见的,儿童摔倒了,如果不是很严重,第一时间先观察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忙,是否有能力自己站起来。

03

很高很大的松树

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


所有人都是从童年过来的,但不是所有人对待童年的态度都是客观的。

引导孩子遇事时如何思考,才是主旋律。

怒气加怒气,只会产生冲天的怒气和暴跳如雷。关注点在孩子打人上,孩子的行为只会变得越发严重,孩子为什么会打人,什么情况下打人,也需要引导,比如哎哟,会疼的!我们可以摸一下哦。

若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

有点像打太极,无形中四两拨千斤,问题不是一下子解决的,生活中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用积极的方式,找出根源,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是放手还是溺爱?倾听幼儿的声音,表示对一个小生命思想成长的尊重,表达对她哭泣的感同身受,对她的需求,不急于否定,想想她为什么会提要求,是因为平时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还是她是否真的需要?表达关切,为什么有些家长简单粗暴地去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抗拒?有抵抗情绪存在,是因为平时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高很大的松树,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啊。

奉行挫折教育,家里鸡飞狗跳,这就是挫折教育了吗?更多的真实情况是,在外遇到挫折,回家不敢说,不想说,因为说了也不会得到心理安慰和共鸣,替代而来的是冷嘲热讽“别人都没事为什么单单只针对你?”

在外受到打击,在家里无人安慰,活着能有什么意思呢?想不开就很正常了。

对孩子适当“放手”,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

不要控制,要引导;

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

不要怀疑,要相信;

不要插手,要接纳。

04

相信美好,便会遇见美好

孩子是来拯救成人、引领成人的。一个好妈妈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完美妈妈,而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们因为孩子的哭泣而烦躁,但哭泣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最初表达,笑也是情绪,哭也是情绪,它们是平等的,就像有阳光的地方,同样也有黑暗存在。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母亲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用悲悯心看待人世间种种不美好,然后尽力去推动种种美好时,孩子也将成长得清澈、勇敢、有力。

当七大姑八大姨教育我,应该怎么教孩子的时候,我会看看他们自家的孩子,是否过得开心、快乐、充足、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静下心来认真系统地看一本育儿书,回忆自己的童年,便会在现在存在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见解。不一定要听别人怎么养,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重在关系融洽与和谐。

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百种角度的其中一种,没有哪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

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得知自己也存在不足,有许多缺点,这是一件很难受的事。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以旧有的眼光对待儿童,这应该是人生中另一件美妙的事。

人身攻击、贴负面标签,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儿童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法可以追溯到自己的童年,不断反思改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共同成长。

贾静雯经历一段婚姻后,幡然醒悟: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人生是一个个选择,你选择了发怒,就得到了伤害;

你选择了微笑,生命回馈你美好。

生命诞生的初衷,是为了与父母同行一段美好的时光。

给予小生命足够的尊重、自由和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