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写这篇文章前,派爷想先请各位看张照片: 图片作者叫Ugurgallen。 他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 一边和平,一边战争; 一边美好,一边残酷; …… 跷跷板两端: 一边岁月静好;一边断壁残垣。 同样年龄,有的孩子在无忧无虑搭乐高;有的则要在煤场,早早担起家庭的重担。 战乱中的童年,没有谁比扎因更感同身受。 何况,他还有一对让人无法忍受的父母。 中国有句俗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可,12岁的扎因则将亲生父母送上了法庭。 原因,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就来自这部曾在戛纳电影节斩获评审团大奖的—— 《何以为家》(2019) 《何以为家》的故事发生在黎巴嫩。 北邻叙利亚,南邻以色列,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是一块是非之地。 多年战乱,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近百万叙利亚难民涌入黎巴嫩。 扎因一家颠沛流离,从叙利亚来黎巴嫩生存。 然而,一切并不容易。 当同龄人背起书包上学时,扎因用稚嫩的肩膀早早地成为「养家之人」。 在便利店打工; 拉小推车给人送货; 在路旁撑起小桌板,卖水果饮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破败的城市环境中,扎因也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 孩子们用木头做的枪在破败大街上肆意奔跑。 因为,他们知道: 枪在混乱社会中代表着话语权。 还有什么比“在本应捧乐器高歌的年龄却捧起枪“更让人触目惊心。 扎因也学会了世故和欺骗。 会去药店骗取处方药曲马多(一种神经镇痛药、类似于毒品),然后再投机倒把卖给其他人。 小小年纪,有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成熟。 也许有人会问,扎因的父母在做什么? 他们,不配做父母,更像是生育机器。 扎因,还有七八个兄弟姐妹。 越穷就越生 家里总是一团糟。 扎因父母整天不务正业,似乎从来也没想过生完孩子后该怎么做。 孩子太多,照看不过来,就把他们当狗一样,用铁链拴在地上。 在扎因父母眼中,女孩是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 父母只生不养,将孩子当摇钱树和免费劳力。 当生活无以为继时,就从中选一个拿来变卖。 妹妹萨哈来了月经,扎因想要替妹妹隐藏。 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将萨哈卖给他人。 他,不想失去妹妹。 扎因试图带着妹妹逃离这个荒唐之家。 可,胳膊毕竟拗不过大腿。 未成年妹妹最终还是被卖做他人妇。 身单力薄的他,眼睁睁看着妹妹离开,却无能无力,只能用脚踹旁边的大门,借此发泄内心的愤怒。 扎因彻底失望了,于是摔门而出。 但世界这么大,他却不知道要去哪里。 最后,只能在暂时蜗居在游乐场。 年龄太小,找不到工作,又没钱吃饭。 他成了流浪儿,直到遇见泰格斯。 泰格斯,也是一位流落他乡的难民,同时她还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尤纳斯。 泰格斯收留了扎因。 扎因、泰格斯和尤纳斯,三个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临时家庭。 泰格斯上班时,扎因就留在家里照顾尤纳斯。 然而,意外不期而至: 签证到期的泰格斯被抓进监狱。 临时家庭,失去了庇护。 扎因和尤纳斯,两个孩子相依为命。 除了照顾自己,扎因还要照顾尤纳斯。 当扎因知道,母亲再度怀孕时。 他选择将父母送上法庭! 在扎因看来—— 不负责任的生育,与一场谋杀无异。 《何以为家》中,处处充斥着对比: 搬货养家的扎因,看着其他同龄人去上学,眼神充满嫉妒和无奈; 泰格斯,又和扎因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 泰格斯拼尽全力在养育孩子;而扎因的父母则将孩子当做工具。 同时,电影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意向: 游乐场,是孩子们的天堂。 电影中,扎因坐在摩天轮上,望向远方的大海和夕阳,生活,曾有那么片刻的美好。 但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家庭支离破碎,而他无处可去。 快乐乍现,然后更多的是陷入黑暗。 如果人生是起起落落的话,那电影中的扎因,就是起落落落落...... 《何以为家》的切口很小,但剖面却很大。 除了呈现难民生活、控诉战争之外,更探讨了悲剧的延续性。 导演没有一味声讨只生不养的扎因父母,而是给了他们在法庭上辩驳的机会。 所以,扎因的父亲在法庭上会说:
无辜的孩子从出生起便要遭罪,更可怕的是父母甚至都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将普遍存在的错误被当做理所当然的正确。 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因为,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过来的。 却从不考虑,怎么去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悲剧就这样循环往复... ... 多么荒唐,多么可笑! 让人难忘的,还有扎因的表演: 得知妹妹来月经时的故作大人姿态; 想妹妹时,眼角流下的眼泪; 面对陌生人时的谨慎和世故; 和尤纳斯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但骨子里还是个孩子。 而这一切,与小演员赞恩·阿尔·拉菲亚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2004年出生的赞恩,是跟着父母逃到黎巴嫩来的叙利亚难民。 出演电影前,他全家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 他在电影中的表演,基本来自于真实生活: 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睡觉,整天在街头做混混不上学。 影片中的情节,他都经历过,那些街头暴力,他都见证过。 观众看到的场景,是他每天要面对的实实在在的人生。 和电影的唯一区别在于—— 现实中,他有很好的父母,被家人关心。 电影中的一切都是本色出演。 好消息是,电影在国际范围获得认可后,他得以与全家迁往挪威并在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在那,他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床。 电影最后,扎因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那一刻,电影和现实有了交汇。 扎因纯净的笑容,或许告诉人们: 生活很操蛋,但还有希望。 最后,派爷还有几句话想送给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如果不能承担养育的责任,那就不要将他们带到世上。 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电影即将于4月29日登陆内陆大银幕。 它,值得你去影院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