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梦》:谁不想好好活着

 老呆1967 2020-10-29

武汉人陈为军拍摄了一部武汉街头的故事。2014年拍的,现在上映已经2020年了。

6年里,故事中人经历生老病死,陈为军也被查出肝癌晚期。一部纪录片历经艰辛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他却在视频里说:“我们就在此别过,再见了,观众朋友。”

还没怎么了解这位导演,就要抱着看一部告别作的心态,不管怎样都十分沉重。比陈为军创作生命更沉重的,还有故事发生的城市——武汉,6年后何止一点街头的变化与热闹。千千万万的生关死劫,都汇聚在2020年。

不过,《城市梦》并没有如它的题材、它的背景发生地、它现在上映的年份这样灾难深重。当我们以为城管执法治理流动摊贩就是像社会新闻那样的黑色故事时,陈为军却别出心裁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甚至有点幽默,有点调皮,有点可爱。一个十分drama的主角老头串起了整个故事,如果你想轻松看完这个故事,大可一笑了之,因为以它的结局来看,是个出乎意料的喜剧;然而如果你愿意再多回味一点,重新看一看预告片和导演说的话,那些让你笑的地方,最后都会让你流泪。

王天成显然是这部片子的主角。

说是一部纪录片,可这位70多岁的河南老头简直具备演员的天赋,有时你甚至难辨真假——这到底是演的,还是真的?

就连他的儿子王兆阳偶尔也不无讽刺的说:“你这是演给谁看?”既觉得老头耍无赖博同情的技能已经过火了,又无奈的理解他,不这样他们一家就无法活下去。

这一家人,老弱病残,在王天成的带领下,从河南农村来到武汉,已打拼14年。他们以鲁磨路的一个报刊亭为据点,从卖报纸发展出卖皮带、卖衣服、卖杂货、卖水果种种,有自己多年的老主顾,也有周围眼馋的竞争者,但最让管理部门头疼的是,他们无证经营并占据公共道路太多面积,让入室经营的其他商户感到不公,也成了城管眼中的顽疾。

然而王天成自有生存之道。他有点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搞得定徒子徒孙,也拿得了定海神针。没人来打扰时,他就是花果山乐得逍遥的山大王。

他会做生意讨生活,是一个聪明又和气的杂货摊主。他会毫不吝啬的夸客人穿上衣服有多漂亮,用夸张的方法展示他的皮带有多好,还时不时给人实惠,对着路人、镜头毫不怯场表达自己的演说才能。他满头银发,叼着烟斗,随意调侃一句“斯大林也这样”,还有几分幽默。

正如孙悟空好玩在“大闹天宫”,王天成也好玩在大闹鲁磨路。每每我们觉得战斗的气息浓了,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了——城管要来执法时,王天成就像一只所有体毛都竖起来的公鸡。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变成武器,怒发冲冠,怒目圆瞪,赤膊上阵。他可以不管不顾拍城管的脸,可以把西瓜摔得稀巴烂,可以追着城管跑上百米远,还可以把口水啐人一脸,随时往地上躺平。

他超强的表演欲给这个故事竖起了一个绝对“男主角”——只要镜头来了,他就有办法给自己加戏。鲁磨路没有这个银发战神,故事就不会那么好看。

不过就像所有精彩的英雄片,英雄如果没有软肋,自然失去魅力。如果孙悟空不被压在五指山下,不被套上紧箍咒,纵有天大的本领人们也不一定和他站在一边。观众把挑战权威的希望寄托在这位七旬老头身上,又在他战斗完的疲惫里看到他平凡普通的那一面,这位主角因此才具有魅力,而不仅仅是一个无赖摊贩,狡猾的生意主,更不是一个完美战神。

当夜幕降临时,老头卸下一身盔甲。他为身患癌症的老伴煎药,他安抚好小狗说“我儿子没伴,你去陪他”,他骄傲的谈起孙女的成绩,为她打算将来……你又感到他是那样一个温柔的人,身上除了铁骨铮铮,还有满身伤痕。

某时某刻他的倒地,像是装的,又像是自然流露的软弱。实际上我们快忘了他确实是一个老了的、病了的、艰难活着的穷人,他只是比一般人有更多斗志。

在无数路人眼里,老头也许只是一个狡黠与刁蛮并存的战斗者。儿子王兆阳却说,“老头就像老母鸡,我们就是小鸡,在他的羽翼下生活。”这简简单单一句话,充满了全部的理解与原谅。

如果说王老爹挑起了战斗主角的职责,让人看不到他的软弱;那么他的儿子,就是那个默默讲述苦难的人。他23岁就意外工伤失去右手,在这部纪录片里却很少流露怨天尤人的情绪,更多时候他保持微笑,细声慢气的和女儿聊着天,和老婆共同面对。

在王老爹身上,镜头表现的故事总是剑拔弩张的;但在他儿子王兆阳身上,镜头则像空气慢慢浸入他们的生活,让我们一点一点看到城市外来者真实的生存面貌。

在昏暗脏乱的家里,王兆阳没有表现出太多卑微怯懦。他们的贫穷困苦是显而易见的,上初中的女儿想吃一顿有肉的饭都难。可这个父亲并不那么经常说自己有多辛苦,有时还会和闺女轻松调侃几句,有时也颇为自豪的说,女儿从不让他们操心学习,话语中更多是在城市不输别人的骄傲。

让我触动落泪的几处,都来自王兆阳。他回乡和十几年没见的乡亲聊天,谈起自己右手残疾的遭遇,他没有仇恨,反而面带微笑,“那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

他回到老宅,年久失修,房子已经不能住人了,他们也回不去了,王兆阳也笑着对镜头说,“这就是电影里的那种鬼屋。”

他也有丧气得说不出一句话的时候,躺在床上,以为困难再也顶不过去了,他的老婆却和他一样乐观坚强,耐心的劝慰他,回忆最早打拼的日子,“那天刮了多大的风,卖了300块钱在手上,咱俩回去高兴坏了。”

这些话都是笑着说的,却让我泪流不停。一家人简简单单的心愿无非一个,让女孩在武汉上完初中,顺利考上大学,她已经是新武汉人了,要在这里扎根。

如果说王天成在用硬碰硬的方式保护家人,王兆阳就是那个让人温暖舒服的,用软软的羽翼去呵护他们的人。女孩像被保护在安全的壳里,对家里面临的巨大困难似乎完全不知。当她提出想要一个智能手机时,父亲王兆阳也只是委婉的说,“想买一个好的,那要等一等哦。”

我想起生活中可以经常看见的焦虑父母的模样(也包括我自己),当我们不自觉把生活的重担往子女身上压时,以为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分担。可王兆阳没有那么做。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残疾父亲,却已拥有太强能量。生活教会他独自扛下所有遗憾与伤痛,他可以为这个摊头孤独守夜,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残疾,可以鼓起勇气谈判,但他不会怨恨。

当一家人商量好今后打算,他用左手写下工整、流利的申请书——“我代表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家庭”——四个字已是千言万语。我想谈判的另一方,看到这样不卑不亢的文字,心中多少会有震动。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里,王兆阳是弱者,但他不轻易示弱。他和老婆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他们让我充满敬意。

其实《城市梦》拍到这里,已经尽到一个城市记录者的职责了。陈为军把镜头对准我们可能每天都会路过忽略的人,放大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柔软与坚韧,让某些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情绪显现出来,成了城市精神的具体注脚。

然而我佩服陈为军的是,他的镜头不止对准了这一家人,记录他们一家在城市艰辛打拼的同时,他还有另一组镜头,记录城市管理者的日常。在那组素材里,我们才更多的被颠覆了认知,慢慢也能从刻板的嘲讽、挖苦、仇恨中,多生出一点理解与宽容。

关于城管人员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从李队长口中说出的:

“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

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同情与无奈。

尽管这点无奈并不会改变王家是弱者的局面,城管终究是拥有权力的强势一方,再不济也可以用最无情的一面去解决问题,忽略每一家人实际面临的困难,只要把占道经营的摊点拆除即可——但当李队长说出自己也是弱者时,这份工作便比无情的法律法规、无情的办法多了一丝人情味。王家人是底层,他们是基层,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不是对立两面,而是都在困境中,都是弱者,需要理解与共同努力。

胖胖的胡队长则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一代城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耐心与沟通能力。片中他和王兆阳的性格有点像,像根柱子时刻保持微笑,任泼辣的王老爹打骂也不还手一下,每次冲突过后,他还能努力的再与王老爹的妻子、儿子沟通,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向领导汇报时,胡队长提到王老爹妻子李书香去看定制棚屋有点感动,他也被那份感动感动,想要说下去,却被领导打断了。领导告诉他工作重心不是让人感动,而是要他们服从管理。

这里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不过我们更能看到传统执法者和新一代处事方式的区别。也许在领导看来,任何解决方案不过是谈判策略的一个工具。但我仍抱着最大善意去理解胡队长带王家人去看新地方的初衷——如果不是希望他们一家人能好好在城市生活下去,他也不必费心去做这么多事,只要拆掉报亭,工作任务就算完成了。

最后的温馨结局,恐怕出乎很多人意料。——它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城管执法故事的认知,也不知道现实中还可以有这样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

有人因此认为它肤浅,连同“伟光正”的名字来理解《城市梦》,说它就是一部城管宣传片。

我却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故事的结局是悲哀的,王家人流落街头,城管暴力执法,我们就能获得更多能量吗?它因此就更加深刻了吗?还是说这个拍摄过程、这件事本身的解决结果、最后这部片子能够上映,将城市管理问题阳光的放到公众眼前,就已经展示了一种能量?

不管“深刻”“肤浅”与否,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陈为军的视角让我觉得最为珍贵。我看到一个具有强大悲悯之心的创作者,试图以敏感、包容、善良的心去认真注视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不管这些人,是人们眼中的强者、弱者,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是聪明的人、狡猾的人还是刁蛮的人、自私的人……他都向他们投以平等理解的目光,最终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们面对苦难的坚毅、团结与智慧。这比仅仅只是批判、讽刺更为可贵。

因此在《城市梦》里,外来者王天成的呼声,我们听到了——“我要活!我要生存!我要治病!”本地人胡队长的呼声,我们也听到了——“武汉要发展!武汉要成为大城市!”

宏大的愿望,渺小的愿望,在武汉人陈为军看来,都是希望在这座城市好好活着的愿望。最后这部片子没有定名为《城管》或《我不是钉子户》,即不把他们看成对立两方。“城市梦”暗含对王家人和基层执法者的理解。因为在陈为军的眼中,他们都是武汉人,他们都热爱这座城市。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博弈的过程尽管生猛辛辣,像极了武汉人的性格,最后的温情、乐观也有一种热气腾腾,是困难过后的希望与重生,也恰似武汉城市精神的另一面。

还记得王兆阳说的那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吗?

“人家说什么是幸福,跟家里人在一起吃饭就是幸福。”

陈为军把最后一个镜头给了他们一家人吃饭的画面。

是的,他的城市梦,他想说的,都在片子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