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鎏金铜佛像都有不同讲究,专家讲述其中含义,鎏金铜佛像文化博大精深

 博搜艺术 2020-10-29

  佛像初步造型之后,造型多余的蜡片用加热了的金属薄刀片切除掉,只保留所需的脸部和颈部造型。再进一步深化,用野牛角制作的抹刀进行细化,尼瓦尔人叫做“Silayku”。用多种不同的雕塑刀,工艺师将面部的造型进一步刻画,做清晰的表现。

  

  早期的汉传金铜佛造像作品。此类造像,从三国、两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至隋唐、五代,包括宋、辽、金、西夏、大理等…不同时期的金铜佛造像,这类造像艺术又称之为——高古与中古金铜佛造像。此类佛造像内容丰富,绚丽多姿,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美术的主流。

  元明期间有些藏传佛像制造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的赤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

  

  因为其日渐被众人所接受 认可。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修建了很多寺庙,铸造了一些大小各异的佛像摆件。因为人们觉得佛是神圣的,在铸造时采用的材质也是顶 级的,一般都以黄铜为主,一些有钱人家,皇 室人员。甚至会用金去铸造,当然也有少数会给佛像鎏金。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艺原理而言也称火锻金。在我国其始于战国,其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

  将黄金溶于汞中,为成浆糊状的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匀地涂到干净的金属器物表面,加热使汞挥发,黄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光亮的金黄 色镀层,这叫火法镀金。

  

  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等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差异很大。清代三代、嘉、道时期的造像,体态面相就不同。

  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