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后,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了河北、河南、山东、两淮,接着又兵不血刃收取荆襄,当阳之战虎豹骑急袭,将刘备打得丢盔弃甲,此时势力之强,甚至已经超过了光武帝刘秀称帝之时。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看来,曹操统一天下已成定局,至多不过两三年内,如关中韩马,汉中张鲁,益州刘璋等,就就得一一拱手而降了。 贾诩提出了先稳定荆州,安抚百姓,稳定人心,不要急下江东的建议,曹操无奈不听。程昱认为孙权必定和刘备合力抗曹,曹操又不信。 贾诩
结果赤壁大败,收服的荆州水军六七万人被歼灭,随后南郡大战一年又以失败告终,被迫放弃荆州大部分地区,退保襄樊。曹操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的梦想,就此破灭。 曹操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众谋士:…… 曹操与郭嘉 夷陵之战前,赵云力谏刘备伐吴之战必然时日长久,相持不下,倒不如趁曹操新死,曹丕篡位,人心不稳时急攻关中。黄权也认为东吴水军顺流,蜀军进易退难,不如自己为先锋先行,刘备坐镇后方。
无奈刘备一意孤行,招致大败,四万中军精锐全军覆没,沙摩柯部武陵蛮军一万人同样全灭,黄权部江北军两万人投靠曹魏。刘备自己亦因兵败惭恨,一命归天。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注定了蜀汉从此先天不足、偏安一隅。 诸葛亮亦痛惜不已:【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以为法正若在,则必能规劝刘备,蜀汉必无此败。 那么,曹操以为若郭嘉不死,自己赤壁之战不会败;诸葛亮以为法正不死,刘备夷陵之战不输,是否正确呢?
客观地说,曹操、诸葛亮之言,皆非事后把逝者拖出来推卸责任,而亦可算是某种程度的实事求是。 作为谋士或下属,最难能可贵的,从来并非提出正确的建议;而是有足够说服力,让君主听从你的正确建议。 魏之郭嘉、蜀之法正,恰恰就是能让曹操、刘备听取正确建议的那个人。这点上,贾诩程昱、赵云黄权皆不能及,因此他们虽在前有先见之明的智慧,可是对君主和本方政权而言,意见不能被采纳,等于全无用处,只能眼睁睁坐视大军兵败,自己预见变为现实。 另一个鲜明例子是刘晔,他劝说曹操夺取汉中后,飞速出兵攻蜀,否则等到诸葛亮等人抓紧时间稳定人心,据守险要关隘,那日后就再难攻取。 刘晔 曹操不听,反而说什么「人心苦不知足,得陇望蜀」。结果事后方知,此时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日日杀人亦不能安定人心,令曹操追悔不已,错失了将蜀汉政权扼杀于摇篮的机会。 夷陵大战,吴蜀大军相持一年,刘晔又劝曹丕乘虚南下,攻灭东吴,曹丕却满足孙权表面称臣,同样不听。等到陆逊大破刘备,孙权志得意满,拒绝让自己儿子当人质了。曹丕愤然攻吴,刘晔以为吴军新胜之师,士气如虹,又有长江天险,仓促进攻必败,曹丕再次不听,三路伐吴惨败而归,最后感慨「天生长江、地分南北」,从此也绝了一统天下的念头。 刘晔洞察先机,料事如神,而曹操、曹丕父子却多次拒绝他的正确建议,其中一个隐藏缘由,就是他身为光武帝刘秀的嫡系子孙,是正宗的东汉宗室,比刘备这个西汉皇帝的远支宗亲,离皇室血脉更近得多。 如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原本也只是东汉第三任皇帝汉章帝的玄孙,当皇帝绝嗣时就被选为皇帝了。 袁绍看中并一度想要拥立为帝的幽州牧刘虞,若论血脉也和刘晔一样,都是光武帝之子的后裔。 如果汉献帝持续和曹操对抗,不肯屈服,汉灵帝这支继承权被废黜的话,「曹丞相说了,你刘晔刘子扬来当这个大汉皇帝」,都未必便不可能。 所以刘晔这样的敏感身份放在新朝,能参与军国大事,已经算曹操父子有气度了。他的战略洞察力未必在早逝的郭嘉之下,却永远难得曹氏父子全盘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完成统一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因此《程昱传》里表彰程昱有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一厢情愿认为孙权一经威吓,便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曹操的本传《三国志·武帝纪》谈及赤壁之战,之所以只提“与备战”,不提周瑜和东吴军,说白了正是此时信息不对称,曹操只是虚言恫吓,并没有当真以孙权为对手,临到战前,作战目标仅仅是刘备军。可见其已陷入信息迷雾,对孙刘联盟更一无所知。 考虑到郭嘉竟能精准预言孙策之死,对孙策个人性格作风的分析也言出必中,推测他在江东必有一个可靠的情报来源,亦不足奇。 军师祭酒:郭嘉 曹操赤壁战后大为懊悔,痛惜郭嘉早逝,正是万万没想到孙权是吃软不吃硬的人,虚言恫吓“会猎江东”,却起了反作用。 其后曹操主力和孙权纠缠十年,在淮南地区多次大战,对双方都是得不偿失,反让刘备趁机西进做大,终令天下三分,数十年后方得一统。
鬼才:郭嘉 是以,若郭嘉不死,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操便肯定不会误判形势,而是从容布置,徐徐推进,既无赤壁之败,则无论孔明周瑜如何天纵奇才,也是无力回天,刘备孙权也只能引颈就戮了。如果曹魏王朝早早一统天下,又何来司马篡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惜哉,奉孝!痛哉,华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