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明帝死前的一场政变,曹爽与司马懿联手,篡夺朝权

 狐狸晨曦 2020-10-30

魏明帝临死前的顾命大臣之争,让司马懿得以进入政权中枢,间接导致曹魏灭亡。这里的原因值得细细研究,除却前台的孙资、刘放,起了关键作用的是两个人,护军将军蒋济和武卫将军曹爽:

【 《世语》:“曹肇弟纂为大将军司马,燕王颇失指。肇出,纂见,惊曰:‘上不安,云何悉共出?宜还。'已暮,放、资宣诏宫门,不得复内肇等,罢燕王。肇明日至门,不得入,惧,诣延尉,以处事失宜免。帝谓献曰:‘吾已差,便出。'献流涕而出,亦免。” 

《汉晋春秋》:“放、资出,曹肇入,泣涕固谏,帝使肇敕停。肇出户,放、资趋而往,复说止帝,帝又从其言。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

关于“领军将军”的详细注解,可见于《宋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文帝即魏王位,魏始置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

“五校”即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在汉时分掌京师五处的宿卫营兵,另外中垒营主将为中垒校尉,武卫营主将为武卫将军,以上京师的七处营兵,全在领军将军的统领之下,换句话说,领军将军即汉魏以来京都的禁卫军总管。

“护军将军”的由来,是“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另外“魏、晋江右领(军)、护(军)各领营兵”。

就此理解,魏时的护军虽然主持武官选拔,但还是隶属领军。而且,护军与领军各领有两个独立的营——护军营与领军营。

另外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与中领军、中护军的区别是“领、护资重者为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所以“护军将军”虽然与“领军将军”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手中的实力却天差地别,护军虽掌武官选举,有一定的威势,但却只能直接指挥护军营一营之兵;领军却统领包括护军营在内所有的京师营兵。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护军将军是蒋济,后世对蒋济的评判是一种误解,确实,蒋济确实是在司马懿当权后拒绝封赏,然后早逝,但是其果真是曹魏纯臣?

要知道蒋济是扬州人,既不是诸曹夏侯所在的谯沛人,也不是豫州士族根本的汝颖人士。他和曹操早期又无关系,怎么可能产生和曹氏共兴衰的意识?

以正统而论,正统在汉家,而看了曹氏逼帝屠后,对反对势力大肆屠杀乃至灭门的事情,蒋济怎么可能真的死忠于曹氏?

蒋济其人,和司马懿是好友(能和司马懿相对欢笑开玩笑的,史书记载中仅此一人),又不是曹氏嫡系,可以说他的立场,明显是异姓士族朝臣角度的。

纵观蒋济在魏明帝时候作为,大肆索求贿赂,所谓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则其非贞臣可知。他上书反对魏明帝任用亲信集中权力。则其立场明显不是什么曹魏纯臣。

他陪着司马懿造反反对曹氏宗亲,那是拿全族压上以命相搏,而曹爽被诛,既不闻其和司马懿决裂,又不闻其以死谏争。更不闻其主张让魏帝曹芳亲政,他真是曹氏纯臣?如果这算纯臣,那司马孚也可以算大魏纯臣了。

而且,在刘放孙资和司马懿联手,在魏明帝死前顾命之争大获全胜后,第一时间让蒋济取代曹氏宗亲夏侯献,担任领军将军掌握禁军,在蒋济为领军将军之时,司马懿到处出京毫无顾忌。

也许蒋济并不赞同司马懿自作家门,取代曹魏,但是在削弱曹氏宗亲的立场上,蒋济和司马懿乃至刘放孙资完全是一党。

蒋济在高平陵政变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他在魏明帝临死前的政变中,身为护军将军发挥的作用,只怕更是举足轻重。

而曹爽呢,他作为武卫将军,掌握着曹氏禁军最主力的武卫营,而且在刘放孙资进去的时候,他恰好在场,他的态度,对这场不流血政变实际也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如果曹爽坚决站在曹宇等人一边,以他当时的地位奋力相争,鹿死谁手未可知,但是他因为有机会超越曹宇等人为顾命大臣之首的诱惑,而没有坚决站在曹宇等人一边是很明显的。

可以说武卫将军(禁军最主要的实力派)和护军将军(地位上等于是禁军第二号人物)都不站在曹宇等人一边,曹宇等人不能完全控制京师兵权,则是他们不得不认输的主要原因。

观魏文帝托孤与曹真、曹休的行为,“藩王不得辅政”恐是确有其事,成为刘放、孙资排除燕王曹宇的正面理由,他们以此动摇了明帝的信念之后,又连带着推称曹肇、秦朗“此即竖刁、赵高也”并揭发“曹肇、秦朗等便与才人侍疾者言戏”的隐情以激起明帝的愤怒。

在后悔有愤怒双重负面情绪的作用下,明帝便丢掉了之前任命诸曹、夏侯的初衷,转而询问一直以来的亲信刘放、孙资:“谁可任者?”

对此,《汉晋春秋》与《世语》有两个回答:

【 《世语》:“(刘放、孙资)乃劝帝召宣王。帝作手诏,令给使辟邪至,以授宣王、、、帝问放、资:‘谁可与太尉对者?'放曰:‘曹爽。'帝曰:‘堪其事不?'爽在左右,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足,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 《汉晋春秋》:“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 】

对比以上两处记载,《世语》之辞似乎多有夸张,在文帝以来托孤重臣必有曹氏宗亲的原则下,刘放与孙资不可能首先舍曹氏而举荐外姓之人,况且前面《世语》引文中也已提到“宇下殿呼曹肇有所议,未还,而帝少间,惟曹爽独在”,倘若当时曹爽即在眼前,那么刘放与孙资首先要推举的,只可能是曹爽,其次才是司马懿。

对于司马懿的才干,明帝自是百分认可,曹爽有多少斤量,或许他也清楚,但是在已经听信刘放、孙资,否定了曹宇、曹肇、秦朗的情况下,一时间,他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答案。

矫诏不矫诏我们不知道,就如秦始皇死前到底是想传位扶苏还是胡亥,目前都能看到不同的史料版本。所以说到底我们能知道的,谁在皇帝死的时候能控制宫廷,那谁拿出来的就是诏书,就反映了他的意志。

我这个分析重点强调的是,曹宇夏侯献他们输掉不只是因为刘放孙资打黑报告,关键是因为魏明帝死的时候他们没能控制宫廷。不然?隋文帝死的时候据说也有人打小报告,结果呢?如果曹宇夏侯献他们能控制宫廷,那历史给我们的结果就是,刘放孙资要造反被诛杀,然后曹宇夏侯献他们执政受顾命。

到那个时候,魏明帝的意愿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他已经病的快死了,到这时候,就是魏明帝的死忠也得为身后事情打算了,所以谁控制了宫廷,那自然就可以赢得胜利,那么问题就来了:

已经被内定顾命的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等等这批曹氏宗亲都是控制洛阳禁军的,为什么没能控制宫廷?如果控制了宫廷,不管之后如何,起码当时他们绝对不会输。

刘放孙资出来说句话就能把领军将军给吓回府邸?如果左右的兵都听曹宇夏侯献他们,那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合理的解释就是,曹爽倒戈,他这个武卫将军掌握着曹魏洛阳禁军最精锐的武卫营,如果他不倒戈,以他在魏明帝身边的状态,无论是坚决劝谏,还是动武,刘放孙资都只有死路一条。

蒋济这个护军将军自然也有重要作用,因为他虽然只是护军,但是却掌握着一部分不受诸曹夏侯控制的独立禁军,这一内一外实际上让曹宇夏侯献他们既不能控制宫廷又不敢动武,这是他们认输的关键。

历史类似的这段有一段历史,晋明帝司马绍死的时候,都就当权已派没能成功的隔绝内外,不能完全控制禁军,导致本来的胜局翻转。

如果曹宇等人团结一致,那刘放孙资只是自取灭亡而已,到了魏明帝都病的起不来的时候,他的意愿已经没太大意义了,毕竟他快死了,他的亲信也得为他死后打算了,如果曹宇等人控制了宫廷,具体说控制了禁军,那刘放孙资敢去打黑报告,那唯一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

而从理论来说,诸曹夏侯一边有领军将军等全是清一色的洛阳禁军控制着,这种情况下如果刘放孙资没有禁军将领支持,那就出去一句话就能让曹宇他们进不了宫廷?怎么可能?

所以说,这里曹爽和蒋济是起了关键性作用,蒋济是诸曹夏侯外唯一个禁军的重将,曹爽控制着禁军最精锐的武卫营,如果他们不是站在刘放孙资一边,那在魏明帝重病之际,刘放孙资就凭一份诏书或者几句话,就能让之前内定的顾命大臣皇室宗王和领军将军进不了宫,廷这是不可思议的,光一个【隔绝内外图谋不轨】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