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老男人,专挑儿童下黑手?

 侃英语 2020-10-30

孩子是一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这只伸向孩子的黑手无疑击穿了整个社会的底线。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一些个体的心理出现变异,从而产生于异于常人的性取向。某些人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从学术角度来讲,这叫“恋童癖”。

“恋童癖”的英文叫 pedophilia( /ˌpiːdəˈfɪliə/),由"ped-"和"-philia"两个部分构成。

ped-是个拉丁词根,表示“儿童”。英文中有很多 ped 开头的单词,都表示跟“儿童”有关的概念,比如:pedology(儿科学)、pedologist(儿科专家)、pediatrician(儿科医生)。

“-philia”也是一个词根,表示“对…的非正常偏爱”,可以翻译为“…癖”。这个词根跟“-phobia”(恐惧)正好相对。比如“幽闭恐惧症”,即“对狭小空间的恐惧”,英文是 claustrophobia;而有些人恰恰喜欢待在小空间,叫“幽居癖”,英文是 claustrophilia。

再回到 pedophilia,前面的“ped”表示“儿童”,中间的 o 起到衔接功能,后面的“philia”表示“癖好”,所以“恋童癖”的意思就出来了。顺便说下,“恋童癖者”英文是 pedophile。

维基百科对“pedophilia”的界定是这样的:

Pedophilia is a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which an adult or older adolescent experiences a primary or exclusive sexual attraction to prepubescent children.

1. 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障碍

2. older adolescent:大龄青少年

3. primary:adj. 主要的

4. exclusive:adj. 专门的

5. prepubescent:青春期之前的

根据维基百科定义,“恋童癖”是一种精神障碍,指一个成年人以未成年儿童作为对象获得性满足。

划重点:“恋童癖”是一种 psychiatric disorder,即“精神障碍”。所以大家不要把“恋童癖”和“异性恋”、“同性恋”混为一谈,毕竟“癖”和“恋”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病态行为。

“恋童癖”的概念诞生于19世纪末,但出现在公众话语中,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话题,很多著名电影都深刻探讨过这一话题。

比如咱们比较熟悉的韩国电影《熔炉》。

韩国电影《熔炉》剧照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美术老师来到一所聋哑学校任教,后来他发现校长性侵聋哑儿童。美术老师为了揭露恶人,竭力搜集证据,并联系教育局,福利机构和警察局。但校长有权有势,这些机构都不愿得罪。最终,性侵儿童的校长也只被判了半年有期徒刑。这也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反派胜利的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发韩国社会的轰动。上映一个月后,韩国国会几乎全票通过了一部叫《性侵害防止修正案》的法律,又名"熔炉法"。

还有一部获得过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Spotlight》(聚焦)。

美国电影《聚焦》里几个正义的记者

影片讲述了几个《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扳到了有权有势的天主教教会的故事。他们顶住教会内外的压力,捅破了天主教神父多年性侵男童的窗户纸,震惊世界。这才是媒体人应该有的样子。

无论是《熔炉》里的校长,还是《聚焦》里的神父,都是这个社会上有头有脸、有权有势的人。这些人明面上披着仁义道德的皮,暗地里却原形毕露,干着令人作呕的勾当。

这些有权势的恋童癖者特别可怕,猥亵儿童是家常便饭。但更可怕的是社会上还有更多轻度恋童癖者。

他们虽不敢直接性侵,但可能是儿童色情资料的传播者、消费者,抑或用一些隐秘性很强、又很好辩解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儿童的性幻想,比如窥视、抚摸、拥抱、亲吻等。

另一部类似的美国电影《虐童疑云》剧照

如果这些人明目张胆去实施了自己邪恶的想法,将会有多少天真无邪的儿童遭到身心的摧残?那可是造成伴随一生的创伤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如果发现身边有一些人收藏或分享儿童色情资源、或者关注跟“恋童癖”有关的社交媒体账号,要及时举报。另外,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身上有可疑伤痕或异常表现,一定要打电话报警。

也希望国家完善相关法律,对有犯罪行为的恋童癖者予以严厉制裁。

儿童是一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斩断伸向儿童的黑手、让祖国的花朵们远离黑暗、丑陋、肮脏、邪恶,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