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从军全家上阵,都搞全家征兵政策,为何曾国藩和洪秀全走出两个风格?

 冷兵器研究所 2020-10-30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字数:1447,阅读时间:约6分钟


打仗这事上阵父子兵最靠谱,一人出征全家抵押才最好,不光洪秀全是这么想的,曾国藩“曾圣人“也在心中默默点赞。这两个死对头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一致,最后也都因为这个问题没能更进一步。


太平军发展初期就是客家人的宗族武装,最早的参与者都是广西的“农夫之家”“寒苦之家”。洪天王给众多两广老兄弟描述了建造地上天堂的路线图后,他们就以家庭为单位加入了太平军。两广的老兄弟们捐出了家产和性命为了信仰而战,全家除了老人和小学年纪的幼童外,都上战场,打起仗来父死子继,打得天天听戏、抽鸦片、赌钱的清军节节败退。太平军发展到湖南和湖北时也采取了这种全家参军的模式,他们在湖南征收了5万矿工,在湖北征收了50万人。但从那时候起这种模式就显示出了弊端,湖南的矿工受压迫严重,更容易接受太平天国的教义,以湖南矿工为主“土营”是能打又团结的队伍,很受太平军欢迎。而湖北的众多士兵心思复杂,他们也不接受太平军堪比清教徒的军纪,湖北太平军和两广老兄弟之间就爆发过不少冲突,湖北人并不被太平军喜爱。无独有偶,曾国藩也觉得湖北人不堪用,还上奏折说湖北兵勇不中用,“三年之内,全军覆败大溃者五次”,小规模的败仗更是数不胜数,坚决反对湘军在湖北扩军。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江浙地区,征兵更是也采取了旧有政策。洪秀全派出的征兵官也是拿起征兵大旗就招人,照样是全家都吸收,在江西抚州就一口气招了四万人,在安徽更是一下子扩军十万,大量士兵家属也随军作战。太平天国后期的军队已经军纪全无,士兵们中有大量流民参与,训练标准上也一再降低。这些江浙地区全家参军的太平军(已经可以夫妻团圆了)只能打顺风仗,一遇到强敌就争先恐后地投降,仅仅是鲍超的部队就招降了二十多万太平军。洪天王在征兵政策上缺乏变通,这成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曾国藩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但他的制度是让领军的兵头全家青壮都参军。湘军是营官所有制,营的长官就是全营500号人真正的衣食父母。湘军的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营官是湘军承上启下的核心。营官在营一天,这个营就存在一天,就能领一天的军饷;营官战死,全营表现又差,那么这个营就要全营解散(表现不错,可以由子侄兄弟继承)。但钱再多也没命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凝聚力,湘军各营营官都把整个宗族带到队伍中,湘军的营因此有很大的私有家族属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续宾家族,他全家在湘军当官的成员高达415人,阵亡者上百,仅仅是三河一战就出了六十多个本家的烈士。这种上阵父子兵的情景让湘军上下很有凝聚力,但也湘军后来的发展,因为营都成了传家的财产。湘军数百个营官大多出身自湘乡上百个家族,其中三分之一都是罗泽南的弟子,湘乡营官尤其是罗泽南的弟子们可不想为老曾家去冒险一搏。


洪秀全一根筋,把全家参军政策进行到底,降低了太平军战斗力。而曾国藩的私有家族营也弄得湘军上下对他的忠诚打了折扣,就算想造反也来不及更改了。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