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传统村落之安溪善坛:续写闽南畲族人的山海传奇

 文澍阁 2020-10-30

红砖民宅依着蜿蜒山路顺势而建,点缀在错落有致的梯田上。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东南网10月15日讯(本网记者谢玉妹 林婕 文/图)信奉海神,尊山为主,自强不息,乐善好施……在安溪县官桥镇的善坛村,居住着一群由海入山的畲族人,数百年前,他们的先祖告别汹涌海浪,背井离乡到深山一隅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山海岁月中,一座独具特色的畲族传统古村落渐渐形成。

善坛大部分为山地,山清水秀,任四季变换,依然长青。善坛村供图

由海入山的闽南畲族人

善坛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东离泉州82公里,南抵厦门69公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子占地面积虽达8.3平方公里,但大部分皆为山地,漫山遍野的松树编织成一道万丈翠屏,任四季变换,依然长青。

红砖民宅依着蜿蜒山路顺势而建,点缀在错落有致的梯田上,鲜明的红绿色彩与蓝天白云相得益彰,立足远眺,顿感心旷神怡。到了夜晚,这里又是另一番风情。万家灯火点亮了成片的梯田,仿若无数颗星星坠挂在山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璀璨而迷人。

恰逢秋茶采摘的时节,漫山遍野茶香扑鼻,与农家飘散的袅袅炊烟融成一种茶乡村落独有的气息,淳朴而清新。

虽是畲族村落,善坛村的传统民居却有着浓厚的闽南韵味。古民居为白墙灰瓦的土木结构建筑,如今已不再住人,但外观仍保存完好。近现代民居则多为红砖厝或青石房,房前种植花草、农作物,部分藤蔓植物的小花伸出墙头,煞是好看。

善坛是安溪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全村人都姓钟,同宗同族。先祖的传奇故事,至今仍代代相传,善坛村村委会主任钟东河更是对此熟记于心,每每都能向访客娓娓道来。善坛先祖钟颜德生于厦门钟宅,海上风险难测,但为了生计,仍有无数渔民每天都要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一天,航海人所信奉的“海神”妈祖入梦来,指引钟颜德于特定时间往特定方向前行。梦醒后,钟颜德便只身带着妈祖神像,跟随指引来到善坛,就此扎根安居,恢复畲族人的“山客”本色。

由海入山的善坛人,既有闽南人敢于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胆识与闯劲,又有畲族人吃苦耐劳、诚实勇敢的底色。

安溪著名华侨钟铭选就是善坛人。生于晚清的钟铭选在而立之年从安溪前往新加坡经商,并在赚得第一桶金后返回大陆继续扩大商业版图。在外拼搏的游子始终心系桑梓,在抗战时期、困难时期,钟铭选经常慷慨解囊为家乡造桥修路、购买粮食。钟铭选子孙众多,在他的教诲下也多取得不错的成就。后人秉承遗训,回安溪故里出资建设了医院、学校、桥梁等公共设施。数十年来,钟铭选家族反哺家乡的金额及获得的表彰不计其数,拳拳赤子心饱含着对故土的无尽深情。

钟铭选的故居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原为传统的土木结构,在几经修缮后成为坚固的砖石房,现为钟家祖厝,仍有两三户钟家后人居住于此。红砖青石的大厝前,老人坐在石板凳上和邻居闲话家常,秋风萧瑟,房前的番薯和芋头叶子随风轻轻摇曳,却依旧绿色盎然。

善坛人在蝙蝠山建了妈祖庙,世代供奉所信仰的妈祖。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山海共奉的妈祖信仰

因先祖“不凡”的来历,善坛人在村里建立了妈祖庙,世代供奉所信仰的妈祖,他们坚信,“海神”亦是“山神”,能像庇佑出海的渔民一样,保佑这个小山村安宁昌盛。

善坛妈祖是湄洲妈祖分灵,在引入善坛前已被供奉200多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善坛的妈祖庙是安溪最早的一座妈祖庙,坐落于村里的蝙蝠山,居高临下,威仪浑然天成。庙里除了供奉从厦门带来的“原始”妈祖外,还分灵了6尊神像以供村民“请神回家”。妈祖信仰从善坛开始,由海入山,每年都吸引着数万名山城信众前来祭拜,每逢妈祖生辰时及出巡时,更是热闹非凡。

善坛妈祖庙历经三次扩建,除了主殿,还配套了斋堂、住宿和停车场。停车场一侧是善坛的畲族射努基地。射弩在畲族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村中妇女钟富治就曾在2003年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摘得射弩桂冠。如今已到天命之年的钟富治站在20米远的起射点,射起弩来仍正中靶心,精湛射术非一朝一夕练就。

站在妈祖庙前的广场俯瞰,远处山岚涌动,近处的蓝花楹、异木棉姹紫嫣红。秋意渐浓,但山中景色仍美不胜收。在通往妈祖庙的幽径上,鸡冠刺桐花开得正盛,满树火红,与一旁嵌在畲族古寨城墙上的数百年古枫树相生相伴。

残缺的古寨城墙由卵石与黏土砌筑而成,宽阔厚实,藤蔓爬满了墙体。根据记载,善坛畲族古寨功能类似土楼,能容纳多户族人共居于此。如今,古寨在年代的更迭和风蚀中,仅剩一弯残墙。据钟东河介绍,整座畲族古寨将被最大限度复原。此外,善坛还将建设畲族文化展示馆、打造畲族民俗风情村,将畲族文化融入村落规划中,打造神形具备的畲族传统古村落。

有了山水田园美景、妈祖信仰和畲族文化,善坛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也有了清晰的脉络。近年来,泉州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将善坛定位为“保护开发特色类村庄”,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善坛地广人稀,常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与小孩。靠山吃山,地处“茶乡”安溪,善坛的茶叶品质不算最优,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畲族古村落朝圣之旅”的规划实施,善坛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契机。

千百年来,淳朴的善坛人遵循着先人的脚步,默默在大山中开垦,在商海中耕耘,在信仰中坚持,在收获中奉献。这片山与这群人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海上风浪依旧,而山中岁月静好。

善坛村宗祠。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建于民国时期的东美楼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作用。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钟铭选故居现为钟家祖厝,仍有两三户钟家后人居住于此。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善坛村地广人稀,常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与小孩。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善坛妈祖庙历经三次扩建。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妈祖庙前的红灯笼。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钟富治向记者展示她的精湛射术。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如今,善坛村许多村庄已不再住人,但外观仍保存完好。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妈祖庙后的蝙蝠石。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残缺的古寨城墙由卵石与黏土砌筑而成,藤蔓爬满了墙体。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百年古树扎根在畲族古寨城墙上。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