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文化讲堂回顾丨詹丹、于颖: 江南的织造

 掌染草2012 2020-10-30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江南文化讲堂”(第一季)第九期“江南的织造”10月16日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以下是特邀嘉宾詹丹先生和于颖女士在本讲活动上的演讲内容。

詹丹  锦绣繁华及其背后的苍凉——谈江宁织造世家出身的曹雪芹和《红楼梦》

詹丹,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都市文化学博士点带头人,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名家评红楼”专栏作者。近年新著有《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重读红楼梦》等。

江南织造跟《红楼梦》有密切关系,《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家是江宁织造的世家。曹雪芹因创作《红楼梦》而名闻世界。《红楼梦》的经典性至少包括四点。


首先,人物最多样,关于《红楼梦》的人物有各种统计数据,最少的也有400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红楼梦>鉴赏辞典》,统计约600人。其中鲜明生动、性格各异的,有数十人。

其次,思想最深刻,鲁迅曾经评价,《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想和写法。再次,描写最丰富,《红楼梦》是生活百科全书,又是文体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最后,情感最饱满,它是情文化的集大成。《红楼梦》认为伦理的关系要重新建立在情感的关系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不应成为虚伪客套,而要用真诚的情感来充实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特殊的贡献。

曹雪芹能够写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人物,能够写非大团圆的悲剧性结局,还有他对人际关系确定真诚情感的交往原则。这都跟曹雪芹自己的身世有关系。关于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甲戌本凡例里有一首诗提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们来简单追溯一下曹家的世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曹寅,一个曹宣,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读,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康熙二年,曹玺专任江南织造,曹家开始定居江南。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三十一年曹寅调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由他的内兄李煦接替。织造有三个,杭州织造、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但是苏州织造跟江宁织造关系密切,因为他们是亲戚关系。


康熙四十二年,曹寅与李煦奉旨轮管两淮盐务。曹寅去世后他儿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曹颙夭折,再由曹寅继子曹頫接任。雍正五年底,曹頫被抄家,曹頫带着儿子曹雪芹(也有认为是曹颙遗腹子)等很快离开了江南。结束了江宁织造一职,同时也就结束了曹玺一支在江南的60多年生活,结束了曹雪芹的梦中岁月。当时抄家,曹雪芹13岁,《红楼梦》一共写了19年,从贾宝玉出生到贾宝玉出家,其中写得最长的一年,就是贾宝玉13岁那年。所以有人说,这反映出曹雪芹对13岁的铭心刻骨。

织造隶属内务府,从某种意义上织造就是钦差大臣,但官品不是最高,一般也就四、五品官(曹寅高一些,是三品),但由于是皇帝直接派出来的,所以跟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等行宾主礼,而且俸禄也相当,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加起来年薪大概是2万两白银,这是很厉害的。织造是给皇家供应绫罗绸缎等用品的,皇宫需要的衣服、布料,包括皇袍都是由他们安排编织制作。康熙皇帝南巡,曹寅在织造任上接驾四次,看上去非常风光,但不论临时接驾还是长期担任织造,开销都特别大,造成巨额经济亏空,成为后来被雍正抄家的重要原因。不妨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和热闹,已经预伏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

《红楼梦》小说里描绘了许多珍贵织品。一是“软烟罗”。刘姥姥游大观园,王熙凤不认识“软烟罗”,把它认作是蝉翼纱。二是“凫靥裘”。有人说“凫靥裘”是野鸭子头上的绿毛做出来的,它是翠色的,翠光闪烁、艳丽异常。这个“凫靥裘”,香菱不认识,说它是孔雀毛做的,因为其颜色跟孔雀毛有点接近,湘云说哪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毛做的。三是“雀金裘”,宝玉看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感觉又不似宝琴所披之“凫靥裘”。贾宝玉看到它很惊讶,但把它和“凫靥裘”联系起来比较,说明材质和孔雀毛在外观上有相似处。


后来“雀金裘”有个破洞,由于绣品奇特,没人见过,城里的能工织匠都不敢揽下修补的活,最后还是病中的晴雯挣扎着把它补好了。这倒不是意味着晴雯的织补水平必定超过所有巧匠,只是因为她对宝玉有爱心,所以才激起了巨大的能量,把这样一个高难度的织补任务完成了。这说明,技艺发展一定境界,是需要用情感乃至生命来支撑的。但小说强调织品的奇特,既呈现出贾府的奢华、人的情感寄托,同时也见出了家族衰败的迹象,这是在贾母提醒只此一件时,已经有所暗示。

于颖  江南机杼夺天工——从博物馆藏品讲述江南丝织故事

于颖,女,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工学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大英博物馆访问学者。海内外发表独著论文《罽论》《Gu’s Embroidery》等十余篇,参与编著《顾绣》《中国纺织通史》等五部书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出土缂织物调查、整理和工艺交流研究》课题。

江南地区自古水系比较发达,水质和土壤对桑蚕业非常有帮助,在大规模种植桑树之后,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所产桑叶营养好,喂桑养蚕而出的丝质优,强度高且纤细。丝织品的精致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缫丝所能达到的精细程度,并且不仅要蚕丝细,同时要求强度高。天然纤维里面,桑蚕丝的强度是最大的,决定了丝绸纹样织造所能达到的精致度比其他天然纤维都要高。所以江南丝绸在海内外闻名遐迩,而我们熟知的绫罗绸缎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一、绫的故事

绫是取它的光泽花纹如冰凌闪烁而得名,在书画装裱和日常生活服用中都会使用绫。绫的著名代言人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所写脍炙人口的《缭绫》诗歌让江南的缭绫受瞩目,诗文中将绫比一直流行到唐代的绮(暗花丝织物)要更为名贵、受人喜欢的原因一一道来。

北朝盘绦“贵”字纹绮 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我们看到这个浅紫红色丝织品就是是绮,它主要是暗花的,纹样中有个“贵”字,然后是连环套叠构成循环图案骨架。白居易在诗文中说:缭绫非常轻薄、飘逸,光泽特别好。说到纹样特点时,写道“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这个比绮更好的特点让白居易尤为喜爱绫,绫丝质光泽好,纹样忽隐忽现,变幻而有奇趣。相比缯与帛这类已经是丝织品中属于特别精细轻盈的织物而言,缭绫更加绝美。在谈到织造这种高品质丝织物时,更是以绘声绘色描述“扎扎千声不盈尺”来突出辛苦万分的过程。可以想象出当时织女们要织造一寸缭绫所花费的工夫或许是一般绢帛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故而由缭绫做成“春衣一对直千金”。最后白居易有感而发说要是知道是怎么辛苦织出来,就应该也会珍惜它。如此不一般的唐缭绫因唐敬宗为体恤民情而一时免去缭绫上贡,然而唐穆宗即位后不舍而命复织进贡。

明 蓝色卍字扇子纹暗花绫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 绿色连云纹暗花缎(正反面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红色团寿卍字暗花缎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的绫和缎之间有一段相似相合的故事。比如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蓝色丝织物是明代的绫,它也是有暗花的。我们讲到明清时期的绫,第一个想起来就是一种暗花的织物,这种“绫”在书画用的裱绫中最为常见。另一件是绿色暗花丝织物,也被命名为“绫”,如红色那件丝织品可称之为“缎地绫”的类型。两件乍一看都是暗花纹样,从一点来说很容易觉得是同一种丝织品类别,所以即便是在当时,人们在明清时期也将与绫相似的暗花缎都称为“绫”。但是再看绿色的暗花丝织品,特别是下方图是它的背面,可以看见无花纹的素地部分就显得丝光颇明亮,这个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以缎组织来模拟绫的一个织物过程中提高品质之后,出现了缎面效果,后来这种效果被广泛接受,就成为暗花缎。

二、罗的故事

罗最早在战国墓葬中被发现。其中还发现纱织物,当时纱就是纱,组织结构就像我们现在的纱布一样,它是经纬交织有孔洞的组织,称为“方孔纱”,它非常轻薄,非常透气。这种纱的经纬线容易滑动,孔洞就会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战国至汉代最有名的就是四经绞罗。明清时期,四经绞罗不再生产,罗开始以二经绞转的方式来织成绞孔,取代了平纹的纱。这是因为与之相类似的二经绞出的细孔更为稳定而耐用。它是两个经纱绞转以后固定住了纬线,每绞转一次产生一个固定的孔洞,我们把它称之为纱罗组织。


二经绞转织成类似纱外观的纱罗也被用做纱窗用。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凤姐要拿的“软烟罗”误作“蝉翼纱”来糊窗被贾母笑话的故事来看,贾母所说到已经失传的“软烟罗”很可能是我们所知当时已经失传的四经绞罗一类高级品。而“蝉翼纱”就是明清时期二经绞的纱罗。“软烟罗”的丝纱应当是极细的,特别“软厚轻密”,当孔洞非常均匀细腻的时候,就像薄薄的一层雾气,远看又似烟,它的颜色是轻灰色或本白色,可以透光通风,就像我们现在的纱窗一样使用,但当时却是非一般家族能享用,甚至是贾府这般富贵也须得珍藏着而舍不得凤姐拿来用。

 清 同治十三年 品蓝色百蝠纹漏地纱局部

(正光和透光)不同效果

 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来看上博珍藏的这件品蓝色纱罗,正光和透光的效果有所不同,产生蓝色和蓝紫色的色泽变化。如果用此纱罗做成衣服的时候,穿着起来会产生两种色光的叠加在纹样上,远远看起来像在一团云雾笼罩中百蝠环绕飞舞周身,这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兆头,也是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只有纱罗织物才能有的,故而深受皇室跟贵族们的喜爱。

偏爱这种仙气飘飘的丝织品最为有代表的就是宋代,而在宋代贵族穿衣生活中几乎是“无罗不成衣”。罗这种特别适合夏服的面料被宋人用在四季,甚至用罗来做冬天的绵衣。在宋墓出土的绵衣是将罗作为面料,里衬绢,然后在两层绢里再加丝絮作绵,整件衣服显得既高贵又精致。这种偏爱让我们可以窥见宋人着装喜好仙气笼绕的感觉,正适合他们雅致而能享受慢生活的审美情趣。

三、绸的故事

我们现在经常用丝绸来统称大部分的丝织品,也经常用绸缎来通说各种厚重的丝织品,绸在这两个称谓当中都被使用,可见绸的特点是常见的和通用的丝织品。然而绸又是从何而来呢?先看“紬”,这个字诞生的比绸早,它是通“绸”字。紬是一种粗糙的丝线织成的织物。由于丝很贵,所以蚕所出的所有丝都要被利用好。然而,蚕宝宝从吐丝到结茧完成,从刚开始练习吐出的丝,到最后阶段没什么力气时吐出来的丝都不是很均匀,在织造高级丝织品的时候不能使用。这些不太好的丝段和断断续续的短丝被重新利用起来纺成一种比较粗糙的丝,再织造成品的表面就会不太光洁,品质就比较差。但是即便如此,作为丝织品,它相对于其他纤维织成品,仍然具有美观、柔软和穿用舒适的优点,所以这种织物得名“紬”。

清 湖色事事如意江绸 南京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为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品质,工匠用紬丝作为纬线,绢丝作为经线并提高经线密度。这样一来优质经丝覆盖住粗质的纬线,纬线粗糙不均匀的弱点就被减弱。由于丝织品的质感由此大大提升,新名“绸”代替之前的“紬”。以此织出的绸多为暗花类的织物,由于外观效果好,手感挺括而常被作为官服,特别多见为褂子用面料。此种绸因为纬线粗实而使得面料不易起折,硬挺而有造型,被达官显贵喜爱。例如上博藏这件清代石青团双龙戏珠纹暗花绸,就是最为常见的作外穿的褂袍官服的绸。随着贵族们的喜爱,绸也因织造成本相对锦、缎类较低,衣服易打理而被更多的富有阶层所喜欢。到了清代中晚期,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并且形成了重要的地方特产,比如说江宁织造的宁绸,后来者居上的京江产的江绸,都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地方品种。

清 石青团双龙戏珠纹暗花绸 上海博物馆藏

四、缎的故事

缎作为一种丝织品种,必须在外观上具备缎面效果,如同软黄金一样的感觉,它是闪着动人的丝质光泽。上文已经提及到缎作为组织结构是伴随着代替绫的过程出现的。大约明代开始大批出现绫缎在名称上混淆的情况,随着缎作为织物类型逐渐显现出它独立品种的优点,比如光滑柔光的镜面效果,它被人们所喜爱,常见的品种有“五丝”和“八丝”。

明清时期还有以缎为基础上提花成丰富多彩纹样图案的丝织品,如织锦缎、织金缎和妆花缎为华美和贵重。锦的最大特点就是五彩斑斓。锦自古以来就非常贵重,可谓“寸锦寸金”。织金缎是指以缎为地上显现由金线织出的纹样,非常富丽堂皇。金线丝织品的使用兴起于唐代,至元代被大规模地织用,到明清两代时期又有反复,总体呈多样化发展,金线勾勒五彩纹样轮廓或是全部织金成纹来做锦缎的也不少。再如妆花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缎,妆花是相对独立的附加工艺,将五彩丝绒线横向穿插织进去,就如同在局部装进去了花样,古人也称之为“装花缎”。妆花类织物中分为妆花罗、妆花缎、妆花绸等等,都可以跟妆花搭配形成一种丝织品种。以下具体举例说明几种贵重的缎。

 清乾隆 红地海屋添筹图织金锦缎椅披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是上博藏清乾隆时期的一个最为豪贵和高端的织金锦缎。乾隆皇帝喜欢大而全、富贵多彩是我们都明了的,所以他对织造技术也都执着于追求极端的复杂和华贵。就比如这件椅披织金锦缎,上面既有“锦上添花”又有“锦地开窗(光)” 纹样设计和工艺叠加。特别是这件在锦地窗格中间像是打开木格窗户时候看到一片风景一样,这种纹样设计对于织造技艺要求是很高的,并且程序极为复杂。特别是独立的“海屋添筹”图景作为一个独立不循环纹样是非常大型的纹样,花本设计难度之大,就如同一道几千组命令的程序难题,每一条命令要涉及到一排多达近五千根丝线的“是上还是下”的运动指令,除此之外,彩色纬线显花还需要配合织造,又是一套需要人脑强记顺序来配合打入纬线的流程。可见虽然这件织金锦缎相比匹料而言显得小巧玲珑,但其中复杂和精细是难以想象的,非高手成团不能织造的呢。以至于乾隆之后,连皇室也再也织不起如此繁复又贵重的织金锦缎。

 清 光绪蓝地卍字纹织锦缎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是上海博物馆藏清光绪蓝地卍字纹织锦缎匹料,由于通匹织满金线,整匹缎料沉甸甸的。如此昂贵的织金缎除了“江南织造臣庆林”织款之外,还增加“机匠马铎”织款。这是因其用金之多,必须严格控制匹料品质和金线损耗而明确机匠,一旦发现问题便于追究责任。另一件是南京博物院藏清代江南织造的织金妆花缎,属典型的云锦品种之一,它纹样是常见的华贵品种,有富贵牡丹和佛教八吉祥纹样。

清 红地牡丹纹织金妆花缎 南京博物院藏

这件是上博藏清代苏州织造的绛红地云龙寿字织金妆花缎蟒袍件料。不同于织锦背面为大部分经纬线都交织,妆花局部像妆彩一样,这是两套系统同时在织作,所以参与织造的工匠也是分工明清,拉花的拉花,妆花的妆花。妆花工艺用作显出纹样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随取梭子来换色以达到灵活随用不同色彩纬线,所以妆花显纹样的工艺中背面常可以看到大量的妆花彩纬厚厚地如图般浮起。

清 绛红地云龙寿字织金妆花缎蟒袍件料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袍料的胸前后背的龙身上左右分别有四爪和五爪两种,非常特别。五爪跟四爪在官服制度里面是非常严格的等级,五爪龙是皇帝专用。在清代织造纹样前,花本就已经全部设计好的,跟计算机编程体系相同,预先通过上和下的运动规律,类似0和1的计算机编程概念,事先就编好花本程序,然后到装机上进行操作,挑花的人懂得花样设计,一般的织工只要照样制作就行了。所以五爪龙和四爪龙分别是两套完整而不同的花本程序,装机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非常小,更何况织造完成入库前的检查也十分严格,这种最为重要的区别等级的纹样更是不容一点差错,所以这匹蟒袍件料织造的用途必然是特殊的,正如我上次介绍《江南染织绣》一书内容中提到的这件妆花缎更可能是用于特殊的赏赐。

五、织造的故事

这些绫罗绸缎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织造是是一个复杂、专业、甚至在当时属于高科技领域的生产工作。让我们来读一下这几个耳熟能详,用来形容困难和复杂的词汇,你们可能不知道当初都来自于织造:第一个是“千头万绪”,来自于抽取蚕丝的过程,蚕茧在沸水里煮的时候,必须要把它的丝头找出来,把它的丝抽取出来,不难理解这是需要高手才能操作的。第二个是“一丝不苟”,这是来自于穿综扣的过程,穿错一个就会发生“跳丝”这样的疵点,在历史记载里面“跳丝”“错丝”的问题一旦被发现,轻则织造官员自掏腰包重做,重则罚俸或降职。还有 “错综复杂”这个形容事情难度高的高频词汇,来自于织造的穿综程序,也是织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错综复杂”的“综”就是织机上的提花综。在织造过程中由复杂的提花程序控制的上下起落的成千上万的综线圈,错落各异让人眼花缭乱,成为形容复杂最合适的词语。可见,织一匹丝绸料是如何地千难万难的。所以说,当孟母以“断机杼”来启示孟子求学不可半途而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了解到织造的复杂性,才能理解对于织到一半时,把把经线全剪断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半年的心血都白废了,包括大量的织前准备工作和织造到一半的工作都被废弃了,而且无可再续,这匹织料也成为未完成的废料。孟母的这个举动深深地触动到孟子,由此而后的孟子发奋学习,终成一代大儒。

清 花楼织机彩绘图(Norman Shaw 绘制)

这张是晚清的时候外国学者根据调研后手绘出来的中国织机。通过在织机上局部灵活改变,可以织出上述所有的缎类组织。这个织机所绘的就是织造八丝缎地的花楼机,上面那么多的线圈就是花本。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丝线要穿过去那么多线圈眼,每根丝线要穿几百个孔眼,才能完成一根的穿综过程。错综复杂的织造工艺使得相关的人工费就决定了丝绸是一种昂贵的产品。从种桑养蚕开始到匹料取下卷起入库的整个织造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了,都会造成丝纱有瑕疵。由于这一整个过程体系非常复杂,所以在当时属于多系统并取的高科技。它集桑蚕养殖、染色整理、编程织造等多种技艺综合一体的丝织业。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丝绸为何那么贵重,对当时的商贸和经济的重要性,成为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商品,成为举世瞩目,翘首期盼的服用奢侈品。

自古以来,丝绸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手工艺品,也是重要的经济产品。我们打开丝绸的宝库,发掘出来的是足以让全世界瞩目,并且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历史遗产。而今我们如何去欣赏和继承这笔遗产却虽任重而道远,但仍可满怀信心地去期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