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滨游玩,警惕“温柔杀手”---海蜇

 李沧健泰堂 2020-10-31



随着炎热的夏天的到来,越来越都的朋友喜欢到海边避暑度假,但是海里有一种危险的隐形杀手---海蜇。据了解,海蜇伤人甚至因此丧命的悲剧频频发生,所以人们在享受大海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到底该如何应对这类海里的“温柔杀手”呢?

关于海蜇的小普及

形态特征

海蜇隆起整体呈馒头状,分伞部(即海蜇皮)和口腕(即海蜇头)两部分。伞部和腕部的颜色通常是相似的,但也有时两部分颜色完全相异。

生活习性

海蜇是数百种水母的通称,其水母体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岸,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5~20米,有时也达40米,事宜水温在15-26℃。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每年6-10月份成熟浮于海面。
 

毒性原理

海蜇呈伞形,伞缘有须状触手,触手上有密集分布的刺胞,每个刺胞内含一根卷曲的刺丝和毒液,当触及人体皮肤时刺胞弹开将刺丝刺入皮肤并将毒液注入,毒液种的类蛋白质、肽类、组胺、5-羟色胺及致痛剂等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病变。

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的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含有“催眠毒素”,这种毒素是由多肽及蛋白和小分子含氮物组成的,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黄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

毒性症状及临床表现

由海蜇、海葵、及水螅等刺胞动物蜇伤引起的急性皮炎,称为刺胞性皮炎,本类疾病以海蜇皮炎为代表,少数人可有全身反应。

一、局部反应:被蜇伤后,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

二、全身反应:约在1—4小时易于出现,全身表现包括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乃至呼吸困难、肺水肿、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其后大量炎性活性递质的释放,对机体损害逐步加重,可导致休克、急性肺水肿、DIC、以及心、肺、肝、肾等多脏器功能的损害,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海蜇?被海蜇蛰伤后如何处理?

预防海蜇蜇伤最有效方法即为避免与海蜇接触,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需要注意的是,死亡的海蜇残体的刺胞也具有毒素,所以一些海蜇死亡的残体也要回避。

如果被海蜇蜇伤,在送医院之前,一定要先立即进行现场处置,否则就会错过最佳处置期。步骤如下:

一、尽快刮去、并用海水或是肥皂水、苏打水冲洗粘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一定不要用淡水冲洗,因渗透压骤变,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

二、当地的浴场通常也都会备有明矾水,可以中和毒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冰袋冷敷。同时不能对患处进行揉搓,以免毒素扩散。

三、简单的处理后,要立即到当地专科医疗机构就诊治疗。

四、海蜇蛰伤可发生全身反应,一般在1-4小时左右发生,可很快导致死亡:一定要在医疗机构观察满4小时候后再离开,以免发生意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本文为健泰堂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青岛李沧健泰堂门诊部是以原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德旭、中医科主任王泽山为首席专家,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诊治方法,以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为特色,以治疗各种疑难病为追求。

对各种皮肤病: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重度痤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虫媒性皮肤病(如蜱虫、恙虫、蜂、蝎、蜈蚣蛰伤)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咽炎、哮喘、肠易激综合征等)、颈肩腰腿痛、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