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西竿军在宁国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湘 西 竿 军 在 宁 国

高生元   陈启迪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66期

导  读

在英帝国的陆军序列里,最英勇善战的并非沙漠之鼠第七旅,或者格罗斯特联队,而是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雇佣兵,这些肤色黝黑,善用弯刀的山地部族世代为大英帝国提供最优秀的战士。他们视死如归,勇悍狰狞,在帝国的各次战役中屡建功勋,他们的威名远震,以至于英阿马岛战役中,只要听说对手是廓尔喀营,阿根廷军队就望风而逃。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也有一支同样的职业雇佣兵团——湘西“竿军”。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清咸同年间,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太国起义的湘军中,田兴恕率领竿军“虎威营”,转战十几省,历二百余战而皆胜,所向披靡,被曾国藩命名为“虎威常胜军”。竿军兵勇喜欢在臂膀上刺上“虎威常胜军”的青字,攻城格斗时,常赤裸左臂,挥刀跃马,自家人互相呼应鼓舞士气,敌方则见之丧胆。

2013年5月,湖南省湘西凤凰县文物局筹建“湘西军事博物馆”和编辑《湘西竿军》一书。据老兵回忆:湘西竿军开赴抗日途中,曾在宣城、宁国一带活动,开展布防活动。期间,在宁国县修筑了一条公路。就此,凤凰县文物局向宣城市文物局求助,希望提供有关湘西竿军在宣城一带活动的史实。宣城市文物局委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高生元调查落实。

经过调查了解、查阅资料得知,1937年国民政府调遣四川、湖南部分军队赴江浙一带参加抗日之战。由湖南省凤凰县的农民、少数民族等约7000余名子弟组建起的一支杂牌军,原编称34师。湘西古城凤凰古称镇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支军队,因地名镇竿,故称“竿军”。子弟兵离开家乡去为国家征战的时候,家乡父老在城门口打出“竿军出征,中国不亡”一类鼓舞士气的横幅为他们送行。

1937年5月初,34师在师长顾家齐、副师长戴季韬的带领下,从湖南凤凰县朝江浙一带开拔。出发时,军装杂乱不整:军装、便装、长袍、短褂样样有,脚上大都穿草鞋。武器拿啥都有:汉阳造、老土枪、长枪、大刀等,只有少量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而且没有军饷,弹药不足。开赴中34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128师。

128师师长顾家齐

128师由凤凰县由西向东横穿湖南,入江西,进安徽,5月底驻扎安徽宣城县、宁国县一带。当时,宣城、宁国境内无战事发生。

芜(湖)屯(溪)公路1935年建成通车,经过宁国县城东郊宁阳公园(今市医院东半部)。同年贯穿宁国的京赣宁铁路(今名皖赣铁路)修成通车,宁国火车站设在城关边缘嵩活。宁国火车站至城关郊区宁阳公园处约2000米,没有通公路。128师官兵主动向宁国县国民政府提出修这段公路,2000多名官兵经过10多天的手挖肩扛,劈山填土,一条平坦的简易公路修成了。

宁国县国民政府为不忘128师官兵的功劳,以128师正副师长顾家齐、戴季韬姓氏为名,特命名为“顾戴路”。在宁阳公园入口处用石块垒建了一座亭子(今已不存),匾曰“顾戴路”,两边对联曰:

英名齐云汉;

功德耀神州。

对联由宁国县参议会副会长、财政局局长徐云涛创作,由福建人时任宁国县警署警佐龚伯锴书写。

新建顾戴亭(港口湾洪村)

6月13日上午,宁国县国民政府和128师师部联合召开了隆重的通车庆典大会,大会地址在宁阳公园内,参加庆典的有宁国各界人士、百姓、宁阳小学高级班学生、128师官兵近3000余人。庆祝会上,国民政府将主要通过募捐而得的一万元大洋赠给128师,用于改善服装和购买粮食。“顾戴路”今名“迎宾路”。

庆典大会留下珍贵照片一幅《宁国县各界庆祝顾戴路落成典礼纪念摄影》,由时任128师二团团长沈荃保存。沈荃是1937年淞沪战役中一二八师幸存的一位团长,解放后被错杀。他是沈从文胞弟。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他在小说《芸庐纪事》中将照片《宁国县各界庆祝顾戴路落成典礼纪念摄影》作为书中插图刊载。

1937年春,宁国西部发洪水,洪水冲毁了港口湾沿河一带多处道路,致使宁国县城到西南方东岸镇之间的古道毁坏,通行受阻。宁国县国民政府考虑到,中日战争在即,一旦开战,日本飞机必定炸毁铁路和公路,届时,西边古道又不通,势必影响交通。故请128师官兵代修港口湾至储家滩一带水毁古道。128师2个团的官兵,采取分段施工,采石垒埂、取土填坑,用了7天的时间,将长约15000米、宽1.3米的一条古道与宁国县城边的“顾戴路”同时抢修好。当地青龙乡乡董们在港口湾与储家滩之间的古道旁修了一座竹亭,匾额亦曰“顾戴路”。

在宁国宁阳公园召开“顾戴路”庆典大会的第33天(7月16日),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宁国县的桥梁、铁路、公路、以及城关、河沥溪地区和大部分集镇。铁路、公路被炸,交通中断。这时,宁国西边的古道成了主要通道,为后来“淞沪之战”大部分国军撤退西南,起到了积极作用。(港口湾自然村孙祥林口述,2013年89岁)

1937年7月,国民政府命令128师开赴江苏。8月中旬至江阴,再转至宁波,负责沪杭铁路警备。9月中旬以后,师部驻宁波,部队分驻象山、镇海、奉化一线。11月8日凌晨1时30分,开赴嘉善阻止西进之敌,并要求坚守嘉善4天。就是这支装备极其落后、士兵参差不齐的国军128师,六千湘西凤凰子弟在师长顾家齐的率领下,全体官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进攻,鏖战七天七夜,用2653人的生命代价,仅让日军“推进”了11公里。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最悲壮的一幕。2011年摄制播放的20集电视连续剧《十一公里》,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128师(即湘西竿军)在嘉善与日军激战时悲壮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128师在抗日战场

电视剧《十一公里》剧照

1940年初,国军中校徐来(宁国西县青龙乡南坞人)抗战归家休养,谈及128师嘉善之战凤凰子弟兵,何等的英勇、壮烈。后人为顾戴路竹亭作联(鹿颈格嵌名联)以示纪念:

奋不顾身,弃家救国殇,湘西之地凤凰好子弟;

披星戴月,舍命驱日寇,嘉善之战竿军真英豪。

湘西竿军官兵(湘西凤凰县子弟兵)在宁国修筑两段道路(一段为公路,一段为古道),为宁国百姓造福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遗憾的是新编《宣城地区志》、《宁国县志》、《宣城县志》均未记载国军128师(即湘西竿军)抗战时期在宣城县、宁国县布防情况以及在宁国县修筑道路史实。

(作者高生元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启迪系湖南省凤凰县文物局工作人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