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叶彩霞  吴小元

泾县茂林,历史深厚,人文蕴藉,明清两代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青睐。丹徒张玉书、无为吴元桂、苏州吴大徵、状元吴鲁都有赞美的诗文,清嘉庆时期的洪亮吉也是其中的一位。 

清嘉庆年间,朝廷上下编志成风,各地都相继成立志局,外聘或请当地有名望的饱学之士担任主编。嘉庆十年(1805)三月,泾县县令李德淦慕名聘请阳湖人洪亮吉修撰《泾县志》。洪亮吉在对县志局上报的各人详细考察的基础上,一一进行分工:赐进士出身宁国府泾县知县李德淦、前署宁国府泾县知县周鹤立为主修,自己作为赐进士及第原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为总修,泾县教谕黄崇兰、训导郭士桂任校阅,泾县当地的名士陈宝泉、吴台、左暄、赵学铿、查敦伦、张履元、朱煐、朱钟等17人任分纂,同时聘请张光锷、赵奉、左瀛、左廷桂等专人赴东、西、南、北四路实地采访,详查地形,搜集史料,赵绍祖担司理出纳一职。洪亮吉本人因任总修,除校对修改各人的初稿外,同时还有到县志中提及的各地走访,一为核实志稿、二为交友,顺及欣赏泾县的秀丽山水。

茂林的菉竹山房,清时所筑。按《吴氏宗谱》所记: “吴葆荪,号竹坪,福建候补通判,筑菉竹山房课读子孙。”吴台为吴葆荪次子,长沙府通判,在被聘为《泾县志》校正后,1805年农历7月,吴台邀泾县志主编洪亮吉来茂林住“菉竹山房”。洪亮吉和吴台通判相见恨晚,把臂言欢,微熏之余,洪亮吉作有《十一夜宿菉竹山房》:“一亭千琅玕,一砌万蟋蟀。琅玕影已重,蟋蟀声不绝。忽然孤枕畔,飞上半圭月。秋梦甫欲成,蠨蛸一亭千琅玕,一砌万蟋蟀。琅玕影已重,蟋蟀声不绝。忽然孤枕畔,飞上半圭月。秋梦甫欲成,蠨蛸帐中出。”

酒后的洪亮吉又至茂林有名的十里长堤以遣雅兴。此石堤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由进士、朝议公吴时显提议修建,诸公躬任其役,历时二年建成。建成后的石堤除具备水利灌溉功能、提供动力之外,还因堤面平整宽阔,成为村人游玩休闲之所,“新埂纳凉”更是当年的茂林的一景。月光如练、虫声唧唧,洪亮吉至四更才兴尽而返,故又留有《吴通判招饮于菉竹山房酒后复至沙岸步月四鼓乃返》:“千竿绿竹裹一房,竹外十里飞天光,天水尽处云为乡。白云英英时入抱,不住窥人竹中鸟,座上玉山齐欲倒。圆日乍落半月生,更向竹外飞千觥,竹影拦客何纵横。三更出门四更返,远向长隄陟危阪,白鹭笑人归太晚。山房一枕忘晓昏,虫响塞砌风填门,凉月影浸诗人魂。”

十二日作《浣花亭听雨》:“一亭四面山,潭水出其侧。清晨来听雨,醉醒到日夕。犹欣松竹外,沙鸟如素识。客正喜看山,潜鳞出窥客。”

当日日暮又作《十二日自茂林至古溪潘村登文昌阁晚晴后村人招饮景范堂》:“古溪溪水何湾环,一阁正面齐云山。齐云山顶云尺许,散作千家万家雨。雨丝迎客到茂林,云朵导我来幽寻。秋林百尺秋声早,一阁三层出林杪。承流山外雨脚收,阁上夕阳红不了。栽松作柱柏作榱,柱裂一线穿春雷。(三月中,有雷从阁下起,裂东北一柱乃出)颇疑阁底怪龙伏,雷斧劈处山为开。春雷辍响秋雷起,宴客仍从雨声裹。东溪菱栗西溪藕,更煮溪流作春酒。主人爱客客亦豪,百罚深杯亦何有。二更月出酒半酣,约客散步来溪潭。君不见篮舆睡足客梦甘,溪月从我归溪南。”

诗中的文昌阁位于茂林潘村的西北角,系潘氏二十五世潘之球倡议修建。景范堂为茂林潘村的著名堂号。清雍正间,署县事的宝仁为潘尚伦家族署额“景范”,以后遂相沿于后世。齐云山位于茂林村南,海拔750米,为茂林最高峰。有古溪河源出齐云山,自末桥沿茂林西山由山河村庄汇入濂水,至溪口注入青弋江。

十三日有《雨中宴含晖阁》:“十里滩声四面山,好花多处掩层关。青天窥客竹床上,白鸟结邻沙岸间。复性书从愁里著,间情句向梦中删。沉沉夜色萧萧雨,不到三更客不还。(主人喜著书)”

此番接待后,洪亮吉深感其意。在另一首唱和诗前注明为:“正欲游水东,适吴别驾台至。先为言山水之胜,并约便道过菉竹山房,因率成长句投之,兼酬枉赠之作。吴曾官湖南通判乞假归:

我游水西忆水东,苦乏地主难追从。今晨始复值判府, 告我家在蓝山中。门前一水曲折通,窗外万竹何玲珑。藏书手校五千卷,凿牖四面通疏风。山经地志嗜成癖, 早有万古蟠心胸。时时得蹈古人隙,腕底倾写如长虹。羡君绿发青双瞳,眼光透纸已数重。班生郦生踪迹苦未到,目验得不输吴侬。箧中闻制《泾水考》,与我所见将无同。大蓝山当官道冲,兴到竟欲驰表骢,浏览胜迹追仙踪。我惭衰谢已非昔,足力尚足欺巃嵷。山灵待我亦已久,留住一顷荷花红。荷筒香可作酒筒,一饮已过三千钟。翩然飞下丹顶鹤,为我侍立之青童。游山奇福一岁得,再逢(春半游天台山)即此可傲天宝大历诸名公。我游欲借双茅龙,世人不相知,谓我白日跨雨工。昔时南江流过此,乃挟泾与桐。东流到海忽已竭,遂使悬溜之处飞枯蓬。中江水涸由台濛,不知南江之塞昔日谁加功。搔首我欲咨苍穹,新凉日昨坠短蓬。秋燕不语鸣秋蛩,芙蕖花好不来醉,江上待放秋芙蓉。坐君竹屋饮君酒,碧月正好光簾栊。卧游三日苦未醒,山顶下,辰时钟,欲别径尔携孤筇。花径十里不遣苍苔封,意所欲到思腾空。君不见,苍梧九嶷连祝融,八百里水磨青铜。洞庭君山龙所宫,君昔宦此何雍容。 归兴忽尔如云浓,驱浪万斛浮艨艟。东江时有北渚鸿,鼓翼昨下南高峰。远寄一札何怔忪,绿袍金简,促尔觐南岳,切莫青弋江,上久作垂纶翁。

宴饮之余,有一位青年才俊引起了他的注意,此人即为吴台季子吴裕垂。洪亮吉在他书信中记载:一个醉卧初醒、月浸孤枕的晚间,忽见吴台季子以燕(吴裕垂字)侍侧,煮茗以进,供奉惟谨。洪因问其来历,兼与论及上下古人,其对答语语均未经人道、卓异不群;询其有无著作,出《史论》卅一篇,篇末各附乐府一章。洪亮吉通宵达旦读后,对这个后生评价很高,始知“以燕浑身都是胆也,胆生于识,识生于读书而得其间。”正因为其人“心细如发,故读破万卷,眼高于顶,胆大于身,”所以他对史事所评数语“如老吏断案无所不适,判府可谓后继有人。”洪因联想自己弱冠时,曾著历朝史评两卷,唐宋小乐府百篇,随便搁置拐角弃之不顾。到四十余年后的某一日,忽然于志馆旧书箱中捡出《乐府》一册,已半为虫蚀,但尚能逐首补充,勉强能付之于剞劂刊印,但其中内容之一的史评则全不知其所在。因此洪勉励吴裕垂若得佳构产生,理当完稿后便刊印,毋贻遗憾。

出于对吴台父子文学水平的欣赏,在其回复吴台的书信内有如下议论:

别及十旬,殊切驰溯,正肃椷之问吟坛近状,掌冢八行,下逮复示:《南江》《铜山》二篇典博精核之至,贵邑志中得此,弟可籍以无过矣。(吴台提供的《南江》、《铜山》二篇是县志山水篇的基础)大作歌行一篇,暨柳下孝惠所惠长篇,皆磊落俊奕,三复不厌,可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此矣。今似以燕史论王篇,俱见经济学向。其议奇创而确,置之东坡志林集中几不可辨,鲁子山太守暨江宁太守清公见之,西赏为走文。弟此时游庐山而来,于冬孟二十七日已抵志馆,有新诗旧著并已携来,急盼就正大雅。于出月初三日敬到,屈吾兄暨贤竹林入城快谈数日,仲仲切切。偶得友人所寄数笺,色颇淡雅,因撰句章赠,并以游山近作正之。昨饮甚畅,今亲左司马荐弟致谢,即向问安不备。

洪亮吉在信中对吴台所负责编撰的《泾县志》中《南江》、《铜山》两篇给予了相当的肯定,认为它们“典博精核之至,”“磊落俊奕”,是组成志书山水篇书的基础,其实也是到最终成稿时洪亮吉基本上原文没动就写入了志书。信中还对吴台之子吴裕垂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他在信中说:吴裕垂的《史论》,“俱见经济学向。其议奇创而确,置之东坡志林集中几不可辨,鲁子山太守暨江宁太守清公见之,西赏为走文。”洪亮吉之后也确实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为吴裕垂的《史案》作序奔走呼吁。在序中他赞誉“渔秋长于史,著《史案》,融会诸儒之说,折衷玉当,以成一家言。”

由于洪亮吉的推荐,《史案》很快再版,并更名为《历朝史案》,由洪亮吉编,吴裕垂著,清一代学冠朝野、名极一时的大儒纪晓岚、孙星衍、法式善、潘世恩等为其书作序或题词。潘世恩谓“引伸诸儒说,下笔奔洪涛。”孙星衍题赠“书以诗事理,史以镜得失。”“之子延陵彦,弱冠富典籍。不泥章句间,洵为人中杰。”法式善评为“洪公服其胆,胆大心更细。片言成铁案,燕堂真老兄。”因诸君博览群书,精研经史,又通小学,尤悉方舆地志,长于著述,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有他们的引荐和肯定,最终,《历朝史案》名扬天下。所以作为一本作于民间的文史作品能受大家赏识,进而影响深远,载之官方史册,不仅是吴裕垂个人,也是泾县茂林吴氏家庭的一大幸事。


洪亮吉与菉竹山房信札

吴裕垂之外,茂林另一秀才吴昌言也得洪亮吉垂青,他在茂林期间曾作诗数首为赞。

其一为《吴生行为昌言文学作》:“我来泾川已三月,儒流幸有赵左陈(谓绍组训导及明经煊、孝廉宝泉)。问谁健笔最凌厉,近得吴子真畸人。吟坛有尔一夔足,远轶万巨兼汪伦。开元天宝好风日, 可惜二子无遗文。我疑谪仙纵游日,二子仅足撰杖兼携尊。遂令谪仙人,挥洒秋与春,目空四海无等伦。若使豪唫痛饮,纵不及谪仙,酒亦可半斗,诗可五十篇。青莲先生有畏友,白日不敢吟成颠。桃花潭上花光妍,一唱一和三千年。汪伦万巨拍手笑,放尔高歌作同调。我游台泉山,苦忆李供奉,日午山房惜无梦。回头视吴生,诗已过十纸,我与青莲生恐皆不如尔。我为吴生行,兼寄陈左赵,才人学士一时少。君不见,山中猿鹤何足道,送尔高飞出天表。”

其二为《吴茂才昌言枉赠诗数首》:“自著渔蓑辍荷戈,一句连日醉岩阿。衔杯李白愁何少,伏鑕张苍幸已多。梗断总疑身泛海,澜翻仍觉口悬河。诸君贶酒兼贻句,一字须倾一叵罗。少年意气剧纵横,百事如今寡一成。东海客从西海返,出山泉抵在山清。看甲子逢初度,转向庚寅忆始生。检点年华要行乐,秋风昨夜到江城。”

吴文炳,字虎臣,号柳门。泾县茂林人,嘉庆辛酉举人。曾任蒙城县训导,后来隐居茂林不仕,以读书、吟诗、躬耕、课子为业。他与洪亮吉均担任地旌德毓文书院的山长。筑有《香雪小庄》藏书楼,藏书万册,以收藏古钱、研究泉学著称,著有《香雪山庄诗集》。此人与洪亮吉也有交集。洪在《吴孝廉文炳属题友人所赠诗画长卷》中云 :英梦蟾,前身画师今必传。张问陶,饮中仙人诗亦豪。吴锡麒、法式善,南北诗人一时选。久别吴嵩梁,近见伊秉绶。一一读君诗,一一思我友。君来乘竹舆,君去携竹杖。一路到门溪水涨,明晨拟欲趁早凉。墨妙来看成亲王。

吴林吴氏以紫荆作为其家族的象征。北宗熙宁间,家住东庄湾(今乔吴)的吴安国娶了河西的宋氏女为妻,便搬到宋家坦与宋氏“联居”,熙宁乙卯年(1075)建成一座住屋名“延陵新宅”,并在屋后栽下三棵紫荆树,吴氏便以此沿。到清时,紫荆树渐至中空,可容四五人,但是老树新花,春来仍是恣意汪洋的一片,随风而散,香飘全境。洪亮吉由物及人,对位于村头茂林吴氏宗祠的紫荆为题材作文《吴家宗祠太平兴国二年梓树歌》:

一枝老干八百年,譆譆出出寿转延。(前岁树出火自烧,烬其一枝)根株虽老叶仍嫩,四出劲枝如布阵。年深力厚色益苍,花色红白占雨晹。(花红即旱,白即多雨。土人以此占岁。)有时一岁两舒萼,土俗競传花吉祥。(吴氏科名盛日,树成一岁二花)五株青蔥一株槁,槁木犹惊黑龙爪。排空欲攫五色云,裂穴尚生三瑞草。稜稜四月花无数,误认田家紫荆树。(土人误呼为紫荆树)呼名既使巢鹤惊,复恐南山特牛怒。老夫曾读种树经,细辨干叶分根茎。太平兴国二年植,可匹万岁通天琴。君不见,南游歙岭东泾水,植物灵奇孰逾此。欲绘南方草木图,程家红豆吴家梓。

洪亮吉认为这种紫荆树很神奇,同时又犯了考证癖,对这样的树种提出了质疑和否定,他认为此紫荆当为梓树之误,并作《吴家宗词梓树歌》以记之,并载入自己所编的清嘉庆《泾县志》。

可以说,茂林因其人文地理的灵异,引发了洪亮吉对茂林的好感,其人、其物、其景都一一入诗,成为洪亮吉在乡村游历考证时的美好记忆。其实在深入茂林之余,洪亮吉的足迹还涉及到泾县的桃花潭、黄田,但是后两地题咏的对象范围与用情程度均不及茂林。因洪亮吉在茂林的吟咏甚多,所以他生前所留的的诗文书画成为研究洪亮吉本人和泾县茂林一地文化历史的珍贵材料。

(作者叶彩霞泾县档案局副局长,吴小元泾县政协文史委委员,均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