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宣城古城墙历史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追踪宣城古城墙历史

尹定根

游览古城西安、南京等地的城墙,自然联想到故乡宣城古城墙的历史文化。70年前,在读私塾的少年,曾多次游玩行走宣城古城墙的遗址和城门,留下一定的印象。十多年前,我退休闲暇,多次返乡,阅读有关书册报刊,发现撰写的古城墙历史沿革文章,觉得某些地方有点误导,不见经传,习非成是。根据宣城方志和相关文献,结合先辈言传和个人经历,阐述真实情况,商榷补正如下。

古有“江南名邑”的宣城,历史文化悠久。春秋始名爰陵,秦置仍定名爰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更名宛陵县;同年置丹阳郡治地。隋开皇九年(589),改名宣城县。历代郡(州)、县同治于宣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宣城已成为江南要郡,必然兴建城墙(池)。自东晋到清代,先后有几次大筑和修葺。筑修年代长,规模大,范围广,历史上一度显得格外壮观,名扬四海。

明嘉靖《宣城县志》记载:“晋咸和初,内史桓彝,遂城宛陵。”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时平吴后,移郡于此,城乃彝所筑。”当为宣城最早的城墙。桓彝历任骑都尉、中书郎、尚书吏部郎,东晋咸和元年(326)出任宣城内史,生产发展,政治清明,为军事所需,利用陵阳山的主峰和二峰的西鳌峰,因地制宜,兴建城墙。总长近6里,时传子城规模不大。东城墙的北段为主峰东麓,今府山广场东边壁立带;南段为西鳌峰东麓,今宛陵路北线。两段之间山谷的斜坡修建便道(今叠嶂中路),平坦道端原大水塘之北处,筑有城门临近宛溪。南城墙为西鳌峰南麓,老宣城中学北部、四小等地,今仍有低洼路。西城墙为主峰西麓的珍珠河东岸,其上中游间建有小型城门,今崇正路西侧。北城墙为主峰北麓,今谢朓楼北边壁立墙段,向西延至豆腐巷(原拐弯处)。现中心医院门诊楼西边,即立在古城墙脚上。靠西边街道古有城门,宽四丈,门外缓下坡石板路,前方是十字街心,解放初期仍存有城门的两侧下段墙壁。

清光绪《宣城县志》记载,“隋开皇中,刺史王选,以宛溪西北形势,别筑军城,广袤至三十里,宛溪贯其中。唐固之,俗号旧城。东自滩子门抵下塞,西至城子门。南起南堤,出上南门,北骆驼山洪为界。城中裹宛溪,溪之南北列二桥,各有水门。”开皇十一年(591),王选认为古子城过小,又超二百多年受损,遂开拓扩建城墙,利用山水之优势,西北至敬亭山南,今双塔路、小九华等,总长达三十里,时称罗城。是为宣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墙。限于条件有限,多为石块土坯堆砌,长期风化剥蚀,又未修治,延用三百年渐变消失,后为耕地、建房等。

南宋嘉定《宣城县志》记载:“五代乾德初,南唐刺史林仁肇,以李煜命,役军夫二千为之。……今城制盖出其所画,襟山带溪,得势之便,省龟为形,南首翔尾,为城门楼者八。”林仁肇,名将,纹身为虎,姿质伟岸,曾任淮南屯营兵接史。出任宣州剌史,察看城墙损毁,统筹策划拟建,在隋城范围内,充分利用陵阳山的造化地势,发挥四周山麓的宛溪、梅溪、道汊河、低洼塘等优越地带。历时一年两个月,终筑新城墙。

韩熙载,后唐同光三年(926)中进士,才气逸发,多艺文能。后为南唐史馆修撰。出任宣州节度推官三年之时,受王刺史之邀,在新城墙当年竣工后,于乾德元年(963)十月五日,撰写《宣州筑新城碑记》中载:“爰自壬戌岁(962)二月兴役,至癸亥年(963)三月毕工。所筑新城,自金光门西北,转至旧城崇德门东北角,长五里三百三步;从崇德门以南,转至金光门东,长四里三百三十步。新旧城共长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新筑濠堑(西城墙外于南唐开挖护城河并连通梅溪),亦从金光门绕新城,转透出大溪,长八百九十四丈,深三丈有余。造成大楼八所。”碑记文与林刻碑文相同,文述“其楼东日安定,西曰太平,南曰定寇,北曰宁化,中曰敌胜万人,又东北曰胜敌,西南曰定寇,东南曰齐云,西北曰集英”。

南唐修筑宣城新城墙,造诣范围基本定局,至民国末作大的变更。史料记述,先后主要进行七次修葺整治工程。南宋建炎三年(1129),宣州守吕好问,奉诏赐中都钱五万缗缮拓之,时为宣城人周紫芝,工善诗词名家,历官抠密院编修,右室散郎,右司员外郎,出知兴国等,周回乡观修整城墙,作《新城赋》。

元至正中期,即1354年前后,廉访使道童至加固,用砖砌井壁,更改五门,制定名额。明宁国府知鞠腾霄、宋献、叶锡,相继整治城墙。

清顺治八年(1651),城墙西段顷刻受损垮塌三十余丈,知府管起凤、王回春,相继修筑,王作有记。十年(1653),城墙又坍塌,知府秦宗尧,移垒向内加固,移动砌筑墙壁。

清康熙七年(1668),城墙东南角落,即鳌峰嘴城根倾塌,知府孔贞来,用石砌墙修复。十九年(1680),知府王国柱,知县邓性,顺着城墙一带修整。又于鳌峰前城上,设立月台一所,为最高点登台远望之胜地。

史料记述,宣城城墙垛(雉堞),古有一万三千多个。明崇祯年间知县梁应奇,併三为二,计八千九百七十垛。驻兵哨所(警铺),古有十三所,后增设,共一百九十二所。

宣城古城墙经过历代不断的加固整治维修,循名定规,范围四边相似梯形。东边最长,临近宛溪(东门大河),自东头湾,经济川、凤凰两桥的西头至鳌峰东南隅(龙首塔)。南边自塔转向西延,临近梅溪,今宣城宾馆停车场南边峭壁下墙根,至区科技局。西边较短,沿鳌峰西麓,今陵西路北侧,市邮政楼至敬亭山路北段口。北边临近道汊河,沿今槐树巷北侧,朱衣巷北段至东头湾。后来定位存世城墙,总长九里十二步,高二丈五,厚三丈。城门五个。墙外皆有护城河并连通,城门外皆有桥。城墙存世壮观形胜,明代画家项圣谟,游览宣城绘《江城如画里》,展示城池雄伟。

城门,皆重关双城门,楼堞悉具。南唐新筑城墙时,将原东边府治对东的铁牛门,改移筑向两边位于两桥西头的两城门,此后存有五城门,利于通行。元代至正年中,整修城墙时,更定五门城名,石刻楷书门名牌匾,镶在城门上方。东边偏北城门称阳德门(大东门),连通济川桥西头七丈,进门为商贸集市的繁华石板街道。偏南城门称泰和门(小东门),连通凤凰桥西头七丈,进门石板平路,相连石阶斜坡,为文教衙署等。南边城门称薰化门,今宣城宾馆仃车场西侧的围墙外的街路中,门外过梅溪桥可达泾县。西边城门称宝城门,今中山路与西林路交汇十字口西端,城内为西大街,城外山冈路可达芜湖等地。北边城门称拱极门,原朱衣巷和槐树巷交汇处,今民生路北端,城门外为东西头湾,别士桥等北大街,解放初期的五个城门,除泰和门遭日军轰炸毁坏外,其余城门仍有世,其中阳德门上偏南还有一座碉堡。1952年7月开始,城内以十字街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街道,进行拓宽改造,先后拆除城门。

抗日战争时期,千年古城墙遂遭破坏。1937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多架飞机,先后三次轰炸县城,其中南门、东门的城墙、房屋被毁殆尽。1939年1月初,县长胡钟吾率地方武装会同国民革命军,第三次收复县城。为利于抗日,发动两万多军民,一周内划区段、齐心合力拆除城墙。同年10月初,又第二次拆掉西北段城墙,至年底已全部拆毁。所拆的碎砖、泥土,就近搬运倒入宛溪、梅溪、道汊河,造成河宽缩小,留下后患。西边填塞护城河,后来陆续在城址上兴建房屋。四边墙址分段开拓穿行为便道。当今,鳌峰公园东边临近宛溪至龙首塔(亭)一段,大坝塘广场南边一段,仍存有城墙根址。建议修复还原城墙,彰显历史文化。

(作者系铜陵市退休职工)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