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瑗《草书势》原文和译文

 学山工作室 2020-10-31

崔瑗生平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书法方面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撰有《草书势》,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草书势》原文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

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

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

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草书势》今译

文字的产生,开始于苍颉,他描绘那鸟兽蹄迒之迹,用来制定文字。到了后世,典籍越来越多;时世有许多不常见的事,政治有许多权变;官事荒疏了,因为要抄写文章;有很多辅佐书写的隶人,删简旧文字。草书的法则,大概还要简略;顺应时势表明意思,用于仓促紧迫之中;功效加快,与篆隶同样地使用,爱惜时间节省了精力;这纯粹是简略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一定坚守古老的体式呢?观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仪态形势;方呢不合量方形的曲尺,圆呢不合量圆形的圆规。抑左扬右,看去象是倾斜的。像兽踮起脚鸟耸起身子,想在飞走离去;像狡兔突然受惊,将奔驰还未奔驰。有的(黑知)(黑主)点(黑南)地下点笔势,形状像似连珠,笔画完了而墨迹相连。蓄积壮气心情悒郁不快,纵放出来就会发生奇异的情景。有的像迫近深邃而恐惧战栗,抵据高处面临危难;旁点偏斜相附,像螳螂抱着枝条。笔画完了要回收笔势,有如将馀剩的线缕缠绕起来。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气,沿着那罅隙进行;有的像那腾蛇入穴洞,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面。所以远看它们,那摧崩的气势呀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凑近去察看它们,画也不可移。它的要妙之处,就在于当其时其画采取的适宜的做法。这里略举大概,仿佛就如此吧!

()中的字打不出来,表示两字合为一字。(黑知)(黑主)(黑南):均指草书下点笔势。

《草书势》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崔瑗的《草书势》收录在晋人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该书法专论最早探讨的是草书,而不是篆书、隶书,这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觉醒,书法开始从“字学”中走出来,审美开始成为主要方面。崔瑗说:“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这指出了文字的起源。随后,他指出草书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由繁入简:“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肯定了草书的社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赞扬了草书的“势”,从而肯定了它的审美价值,是书法美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崔瑗指出草书形式美的三个特征:一是“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一改过去篆书多圆笔,隶书多方笔的书体平整均衡的风尚,行书方式更为自由飞扬,更适合充分表现书家的情感;二是指出草书具有强烈的动感,“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是草书形态中所具有的生命力运动取向感的表现。正是这一蕴含了强烈生命力的态势塑造了生生不息的韵律,使人们关注其美;三是“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若山峰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这是谈草书的书法形态所形成的一个连绵不绝、气韵灌注的统一的整体的审美意象。《草书势》强调了草书给人强烈的动势感,“势”正是草书形态运动和力的表现,草书之美也正来源于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