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石甘汤——张锡纯医案医话

 平安健康LZJ 2020-10-31

张锡纯;麻杏石甘汤1《衷中参西录》

1 喘证

邻村高边务孙连衡,年三十许,自初夏得喘证,动则作喘,即安居呼吸,也似迫促,服药五十余剂不愈。医者以为已成肺劳,诿为不治。闻愚回家,求为诊治,其脉浮而滑,右寸关尤甚,知其“风”与痰互相胶漆滞塞肺窍也。为开麻杏石甘汤,麻黄三钱,杏仁三钱,生石膏一两,甘草钱半,煎汤送苦葶苈子(炒)二钱,一剂而喘定,继又服利痰润肺少加表散之剂,数服痊愈。

论;此病喘证,呼吸急促,脉浮而滑,此脉象有两解,一为外感表闭则脉浮,滑为痰饮郁格,也为内热不泄;二为肺气不降则脉浮,滑为痰饮郁格。痰饮十三,脉浮而细滑,伤饮。此也就是痰饮病与外感病而生痰都会出现脉浮滑。如何辨证是表闭不解的麻黄证,还是里虚湿盛的痰饮证?我自已是一见脉浮,则辨证偏向于表闭,脉滑为痰饮,此无痰饮水气之象,即会选用大青龙汤。

张锡纯辨证,此“风”就是寒之义。胶滞之痰,区别于水饮之痰。此胶滞之痰者,就是外感之象。观皂荚丸病理之燥痰则知。麻黄发表闭之浮,杏仁破肺闭之喘,石膏清卫郁之热燥,葶苈子清肺窍胶痰之滑。

小青龙汤水气之喘逆,本与大青龙热燥之喘逆,是为对比治法,奈何众家畏惧麻黄,解表不利,则病不愈。本例即是,早用麻黄解表,何至半年不愈。外寒内水则小青龙,本条外寒内燥,则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

2 肺病

北平林某,年近五旬,因受风温,虽经医治愈,肺中余热未清,致肺阴铄耗,酿成肺病,屡经医治无效,其脉一息五至,浮沉皆有力,自言喉连肺际,若觉痒则咳嗽顿发,剧时连嗽数十声,周身汗出,必吐出若干稠痰,其嗽始止。问其心中常觉发热,大便甚燥,四五日一行,因悟肺际作痒,即顿发咳嗽者,必其从前病时,风邪由皮毛袭入肿中者,至今犹未尽除也。因其肺中风热相助为虐,宜以麻黄去其风。石膏清其热,遂为开麻杏石甘汤方,麻黄用钱半,生石膏用两半,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煎服一剂,咳嗽顿愈。诊其脉仍有力,又为开善后之方,用生山药,北沙参,天花粉,天冬各五钱,川贝、射干、苏子、甘草各二钱,嘱其多服数剂,肺病从此可除根。后阅数日,愚又赴北平,林又求诊,言先生去后,余服所开善后之方,肺痒咳嗽仍然反复,遂仍服第一次方,至今已连服十剂,心中热已退,仍分毫不觉药凉,肺痒咳嗽皆愈。且饮食增加,大便也不甚干燥。闻其所言,诚出愚意料之外也。再诊其脉,仍似有力,遂将方中麻黄改用一钱,石膏改为用一两,杏仁改用二钱,又加生怀山药六钱,使煎汤续,若服之稍觉凉时,即速停止,后连服七八剂似稍觉凉,遂停服,肺病从此竟愈。

论;本条医案,不是风温,能用麻杏石甘汤之麻黄发汗者,就不是风温。黄师注解温病,但见发热,不见恶寒,内烈火炎,津枯肺燥,是以发渴,是其津血耗伤,最忌汗下火劫,故不可发汗,发汗则成坏病风温。而本案张师言风温者,可以理解成伤寒发热的病,或者表闭误治的病,所以最后张师有一句,诚出愚意料之外也。虽然张师其论为风温有误,但治病效果,仍是无人能及的,其善辩证用药,临证用麻杏石甘汤,留下了很宝贵的经验。

一息五至,还算正常,虽然脉见浮沉缘有力,只要有力,就不是虚病。脉浮有力肺病,此为外感。咳嗽痰稠,心中发热,此是内燥,周身汗出则津外亡,肺中热燥,不能下润大肠,所以大便干结。典型的白虎汤证。又加脉沉有力。本条肺病,麻杏石甘汤加减方,典型的披着马甲的外感病。若善解表,何至于此。

   张师方风邪由皮毛袭入肺者,此“风”是表伤寒之义,不可作为风理解,不解你与太阳中风病一混,就搞不懂了,越学越走进死胡同里了。张师又言宜以麻黄祛其风者,此“风”也是表寒之义。麻黄配石膏杏仁是发表寒泻肺的药,区别于桂枝配芍药清营热熄风的药。不可理解此风为中风,也容易学混。单论肺际作痒者,即是为风,也是血热之象,此营卫互根之理。

三诊咳嗽愈而诊其脉仍有力,此纯是以脉辨证。张师的石膏注解,谓石膏并非大寒,为何此处,又畏石膏之凉,此不是药凉,而是误辩为风温,温病内虚,不可过用石膏,故反复问心中是否觉凉,觉凉则去石膏。但此脉有力,不是虚证,心中发热,就是外感内热,所以最后又用了麻杏石甘汤治愈。

解张锡纯医论;

1 麻杏石甘汤,是为温病之方。至于温病,在上古时,原与中风、伤寒统名之为什么寒,是以秦越人(扁鹊)《难经》有伤寒有五之说,至仲景著《伤寒》,知温病初得之治法,原与中风、伤寒皆不同,故于太阳篇即分明三项。

论;《难经》之中风,有外感中风,也有内伤中风;而伤寒,有太阳伤外寒,也有少阴伤内寒。而温病者,只有一种,冬伤于寒,表不能解,而病发于次年春温之时,是为温病,此种温病,就是清代吴鞠通,所谓的“温病”。此病冬时不能解表,而发于次年春温,此即是“伏气”之义。这就是典型的伤于冬时,外感时令之寒,而病发于春,时令之风温。这类温病,就是冬不藏精之义。发于春温,则见外热,是为温病。若又伤失藏之令,内寒也动,则为两感。

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温病”,春夏之时的外感病,皮毛伤寒,病即发热、温热或暑热,此发热的病,被近代医家(民国张锡纯,吴佩衡),也称之为温病,或温热病。张锡纯谓,麻杏石甘汤之温病,而此“温病”,可理解为伤寒发热的病。但绝不是伤于冬寒,发于春温的温病。其实这些病,都是“伤寒病”,就看你能不能分清了。也就是伤寒有五之“伤寒”。把这两种发热的病,混到一块,就难分了。所以在现实的今天《温病条辨》,实用性越来越小。

外感伤寒,肯定会有内热,清其内热者,白虎汤,益气生津者,白虎加人参汤。还有外感自愈,不了了者。内热伤燥者,又有百合病诸方,内热伤津者,还有更大剂的麦门冬汤方。内热之盛,又有伤阴者,还有后世的滋阴清燥方。

2 麻黄用钱半,石膏用两半,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药后可服西药阿斯必林瓦许,以助其汗若遇热重者,石膏又可多用。曾治白喉证及烂喉痧证,麻黄用一钱,石膏恒用至二两,喉证最忌麻黄,而能多用石膏以辅之,则不惟不忌,转能藉麻黄之力立见奇功也。

论;用麻黄量少,所以不出汗者,又服西药助汗,为什么不多加麻黄,多加麻黄,还至于不出汗吗?多加麻黄,还至于在服用西药助汗吗?正是一用西药助汗,反而容易学晕了。

3 至于肺病之起点,恒有感受风温,其风邪稽留肺中化热烁肺,有时肺中作痒,即连连喘嗽,也投以此汤,清其久蕴之风邪,连服数剂则不作痒,嗽喘自能减轻,再徐治以润肺清火利痰之剂,而肺病可除矣。盖此麻杏石甘汤之用处甚广,凡新受外感作喘嗽,及头疼,齿疼,两腮肿痛,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者,皆可用之。惟方中药品之分量,宜因证变通。

论;先说一下,所谓的“风温”。冬天之寒,寒伤皮毛,而病中风,风窍卫寒,皮毛窍开,又伤冬时之寒与时令之闭,风泄皮毛,而不能泄,风邪内郁,不能外泄,是为风温。此风温者,即是上条“伏气”之义。冬时不能外泄,冬去春来,寒去而风来,风泄当令,外泄皮毛之寒,即发为温病。中间的不写了,因为是伤寒病,不是温病,温病是不能发汗了,一发汗就成了提纲的温病提纲的“风温”。第一句话,挺重要的,至于肺病之“起点”和后面的“凡”新受外感作喘嗽者,皆可用之,此是互应的关系。也就是说肺病,大部分都来自于外感。观《伤寒+金匮》则知。

一代医宗,黄元御

感恩黄师,拯救中医

推广黄师,感谢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