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北歇后语:“大吾桥——硬撑”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126)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在博兴县城生活了三十多年,常听到这样的话:“干不了就不干,别像大吾桥——硬撑!”“看你的老残腿就像大吾桥——还硬撑!”“看你的车破的都像大吾桥了,还硬撑着开出来,也不怕交警查住!”

每当听见这样的话,我就问:“你的老家是店子的吗,怎么知道大吾桥?”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我们不是店子的,也不知道大吾在哪里,就知道大吾桥——硬撑。”“大吾桥——硬撑”居然这么出名!我就是在大吾桥上长大的,小时候也常听老人们说:“咱就像这老河桥——硬撑呀!”想不到,大吾桥竟成了坚强保障、坚持不懈、意志顽强、全力支撑的代名词,并在博兴县南部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大吾桥是曹王通往纯化路上的普通小桥

大吾是博兴县店子镇的四个自然村,分别是大吾肖、大吾王、大吾杨、大吾刘,现在统称大肖、大王、大杨、大刘,其中大吾刘就是解放前的刘家圈。大吾桥坐落在一条名叫“老河”的小河上,是大王村去北洼地干活、去大刘村必经之路的一座小桥,处在曹王镇通往纯化镇的乡镇路上,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我就是在大吾王村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大吾王人,从小听着大吾桥的故事长大。想来,“大吾桥——硬撑”还真是名不虚传。四岁左右时,母亲领我去北洼地里拾棉花。走在那老河桥上,看到从桥面上的泥土中露出的木头桥梁,就像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弓着脊背显露出健壮的筋骨。那插在水中的根根木柱,像是正在蹲马步的武者,支撑着桥面,确保过桥行人的安全。


大吾桥老桥

父亲是大吾王村的打鱼高手。当年,父亲站在老河桥上撒网,引来许多过路行人驻足观看:“哇,一网拉到这么多鱼呀!”看打鱼的人越聚越多,整个桥面上站满了人。那桥硬是撑着,任由那些看热闹的人嬉闹蹦跳,虽有些摇晃,却是悠然自得。

有人说,“大吾桥——硬撑”认人。当地老百姓,不管多少人在桥上走,有多少车辆经过,它都硬撑着,从没听说过桥梁损毁伤了人。但老河桥也有不耐烦、不硬撑的时候。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刘家圈修了炮楼,经常来四大吾村里横行霸道,老百姓恨之入骨。一次,一队鬼子从安家庄子(今博兴县湖滨镇安柴村)据点去刘家圈炮楼,鬼子军官骑马走在队伍前头,经过大吾桥。马蹄子踩烂了桥面木板,两条马前腿卡在了桥面窟窿里,后腿在桥上乱蹬,把那鬼子军官摔到了河里。小鬼子急得叽哩哇啦乱叫。

大吾桥像座保护神,护佑着从这里走过、与大桥结缘的老百姓。记得小时候,夏天在老河里洗澡,男孩子在桥的东边,女孩子在桥的西边,大吾桥成了分界线。到了晚上,村里的妇女三五人一帮儿在桥西边的河里洗去一天的汗水,尽管大胆的打闹、嬉笑,从没有不规矩的男人过来骚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村里当老师,每当夏天有体育课,我就与一起当老师的知青妹妹带领四、五年级的女生去大吾桥西边的河里学游泳,桥的东边是男教师带领的男生们。那老河桥就像是威严的警官,监督着桥两边的男女生,保护着他们的安全。说来也怪,不管河里的水大小、深浅,在这里从没发生过孩子溺水的事情。


大吾桥新桥

几十年过去,河水受到污染,没有人再到老河里洗澡了。经过风雨的侵蚀,木头桥柱子换成了水泥墩子,桥面也由木板换成了柏油,但它依旧坚强地硬撑着,保证着四大吾百姓的出行,坚守着迎来送往的使命。

“大吾桥——硬撑!”这句歇后语,至今仍在老百姓中传颂。


作者在大王村任教时的合影照(上数二排左二为作者)

作者:刘宗兰,1951年生,初中文化,当过农民,做过民办教师,石油公司职员退休。作品在《齐鲁晚报》《老干部之家》发表,在“我与中国梦诗词大赛"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