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故乡芦花白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国外游学三年,今年重阳节回家给父亲上坟,看到家乡池塘里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花,心情非常的激动。它勾起了我这个多年离家的游子对家乡和父亲的眷恋之情。正是家乡的芦苇和父亲的艰苦劳作,支撑了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费,才有了我的今天。

我的小名叫苇苇,芦苇的苇。爸爸给我起名的原因,就是在我出生的那年春天,我家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苇塘。当时,爸爸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学校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的南边有一棵粗大的老柳树,塘北边有一撮不大的芦苇。孤独的父亲下课后,常常独自坐在树下看池塘里的小鱼戏水和池塘北边的那一撮芦苇。

那一年,父亲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把池塘北边的那一撮芦苇移栽到了四周,第三年就长满了满塘的芦苇。立冬,满塘芦花白的时候正是收割芦苇的季节,这时候也是爸爸最忙的时候。他不但自己割也利用星期天请亲朋好友和同事帮忙割苇子,有时忙到很晚才回家。

记得有一年,天气冷得早,立冬后塘水已经很凉了,割苇时因亲戚朋友太忙,父亲只好利用下午放学后和节假日割苇。看到父亲裤子湿透,腿脚冻得通红,心痛得我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一边看着妹妹一边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我想这多少也能减轻一点父亲的劳累吧。

由于每年父亲都要趟着冰凉的水下池塘割苇子,后来父亲得了静脉曲张,小腿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凸出皮肤,每当站久了或阴雨天就酸胀疼痛难忍。

苇子割下后,父亲再把割下的芦苇捆成一个一个的小捆装在我家的老牛车上拉回家,分成好差两个等级撺成垛。差等级的八分一斤,好等级的一角六分一斤。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是这满塘的芦苇和父亲的艰苦劳作,支撑了我和妹妹的学费和书费。

憨厚的父亲遇到亲戚盖房子用芦苇时就无偿送给他们,遇到熟人就贱卖给他们。父亲老是教导我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父亲谆谆教导和乐善好施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一有时间就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如今回家已经是物是人非,父母早已离我而去,可满塘的芦花却依然那么飘逸,那么雪白。我这个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回到家乡,看到了久违的芦花。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给了我梦想的那片芦苇。

作者:胡宗江,邹平县台子镇中心小学马家教学点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