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皇台的前世今生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秦皇台的前世今生

作者:高洪珍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踏着千年明月,沿着古人足迹,我们总是那么匆匆忙忙,无暇顾及身边的风景。偶尔放慢脚步,让心灵来一次深呼吸,感觉是一件极为奢侈而幸福的事。

周日,自己驾车出发,途经风景区时,因为多看了一眼,便有了独自去秦皇台看看的想法。时常关注身边的风景,当属秦皇台人的一份责任和荣耀。于是,打定主意,赏景去。

车子拐进通向风景区的柏油路。路面坑坑洼洼,路旁的蒿草耸立,足以与人比高低,也足见曾经的繁盛。未进大门,远远就见大帝的铜像高高地矗立着。千年一帝,挥斥方遒,曾经主宰历史,写下辉煌历史的一代帝王,功绩都镌刻进了这高大的塑像里。塑像面南背北,高大威武,一如曾经征服天下,统一六国时候的那般刚毅与果敢。然而,历史的长河,未曾因为一个伟人、一个朝代就停止不前。那些刻在雕像里的光阴,已岁月如烟般化成了千年沧桑。

待车子停下,如在空旷的荒野上,满目凄凉。斑驳的路面,见证着历史的痕迹。四处杂草丛生,荒无人迹。迈进西边的院落,八角琉璃井水盛依旧,清澈依然,只是水面飘零着的落叶斑驳陆离,散淡无言。

欲迈步上台阶,却看到一块喷绘图立在阶下。仔细一看,原来是曾经驻扎的雷达部队立下的功劳簿。方觉得,这里不仅有先帝的足迹,还有着新时期特有的反间谍功劳,可谓功勋卓著。只是登台看景心切,没有详细品读。

踏着条石,迈上台阶。四周的杂草蓬乱、树木丛生,时不时会在眼前伸出一两个枝条,让人感到那曾经无拘无束的生长,狂妄且疏离。枝上已经没有了叶子,偶尔看到点点红色的小果,我知道那是酸枣,一种皮薄核大的小枣酸得很,即使红了也很酸。千百年的果实依旧,酸涩依然,然而历史却早已沧海桑田,相去千年。小时候,曾经步行去摘酸枣的情景不由地浮现在脑际,历历在目。

记得那时候去秦台,一半是怀着品尝酸枣的愿望,另一半是因为有倍感神秘与神圣的解放军和雷达。在我家看秦台是正西方。每天傍晚,夕阳西下,秦台笼罩在暮色里,充满了朦胧与神秘。那秦台顶上的雷达隐约可现,仿佛是巨人的手臂挥舞着,日日夜夜地转呀转呀。为了看个究竟,在一个周日跟大人请了假,与同伴步行数公里,来到这座神秘的秦台。越到近前,才看清那台上的雷达,就像一个“非”字,又像长了翅膀的一只大鸟昂着头,在那儿旋转不停。有部队驻扎,就是重地,严禁入内。小孩子的好奇心,越是神秘的地方,越是想探个究竟。我们就在台东北角的庄稼地里猫着腰,偷偷靠近台子。原以为靠近就能够摘得枣子,也能看到解放军都干些什么。却不知那台子周围布满了铁丝网,将整个台子围绕起来,根本不能爬上去,也不能靠近。我们就像是潜伏在周围的密探,东瞧瞧,西看看。怎么办?不知道那时候怎么都那么大胆,大概真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吧。不知谁的建议,我们从正面绕上去,于是我们又绕到了台子的正南面。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们几个“蹭蹭蹭”就爬上了台阶两旁的护墙,正欲伸手摘那些挂在枝上的小枣,突然就从上面传来一个声音——“干什么的?”吓得我们大气儿都不敢出。这时候,在台子右侧冒出来两个身着军装的战士,看着我们这些个小调皮,说:“小心,别摔了,赶紧回家吧。”我们听这么说,就大了胆子,赶紧呼呼隆隆抢着摘枣子,我还没摘完一兜,就赶紧跳下来。又听一声喊:“赶紧离开!”“快走啦!”我催促着身旁的同伴。大胆些的同伴,都摘满了,才下来。我却觉得枣子的吸引力,不及这台子上的部队有魅力。那些解放军从哪儿冒出来的?他们是不是有真的枪炮?他们在这里,会不会引来敌人?后来才知道,在上面有一个防空洞,战士们住在防空洞里监测雷达呢!

此刻的秦台没有了往日的神秘面纱。万木萧条,衰草连天。因为冬天,放眼四周,更是一片萧瑟。台子北边紧挨济东高速。大车小辆东来西往,呼啸而过,打破了这静寂与荒凉,而昔日刻有秦台历史传说的石碑也不见了踪影,许多碎石砖头布满台顶。台北边用喷绘布支起了一个大大的凉棚,上面说的大概是这个位置有一处裂缝,警示观赏者注意。环顾这不大的台顶,破败不堪,心中不免生出慨叹,一时的辉煌,终抵不过岁月的薄凉。不知道是因为那份纠结在心中的千年眷恋,还是为脚下的这抔黄土伤感,不觉怅然,无心留恋。沿着西边狭窄的坡道,缓步下来,发现这边的枣树上红红的枣子特别多,这小小的枣子尽管酸涩,也算给游人在这寂寞又荒凉的景色里增添一点点愉悦吧!就在我绕回来时候,已经有三辆车子停下,有的已经带着无聊又失望的表情从上面走下来,或许压根儿就没上去。

这时候,我上前问正在打扫荒草的两位大叔:“这儿怎么变样了?”

其中一人说:“快修了。”

登时,我心里有种欢喜。

“啥时候过来呀?”

“不知道。”

“别看这里荒凉,有很多故事呢!”

“您给说说?”

“我说不来,你要是想听,我给你找个讲解的。”

“有讲解的?”那个老人赶紧说,“有啊,我去给你叫来。”

忽然很感动,终于有种不虚此行的快乐溢满心头。

这时,一对母女正准备上车,我赶紧叫住他们,并喊了下那些带着失望表情的人们。“一会儿有解说员过来,我们大家一块儿听听吧!”人们善意地笑了笑,算是回应,就当是对这次游玩儿感觉无聊的一种填充吧,大家都在默默翘首等待着解说员的到来。一会儿,一个农民打扮大概有六十多岁样子的老汉健步走了过来。

那位打扫荒草的人跟在身后说:“这就是你要找的解说员。”

老汉没做自我介绍,而是迅速来到右手边的几块喷绘图前:“今天我们就先从这里讲起……”

在老汉的一番激情讲解中,我才知道这个小小的秦台,乃历史悠久,古之圣地也。

秦台前身叫蒲台,是滨州三景之一。就最初建造的历史来说,应该上溯到尧舜禹时候。那时候,这里还是滩涂之地,黄河泛滥,民不聊生。尧帝就让禹的父亲鲧来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治水失败,结果被尧帝杀死。后来,尧帝任用禹来治水。大禹从父亲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治水方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用了十三年时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此时,已是舜帝时期,而蒲台就是舜帝派人筑起来以观东海之景的观景台。据说禹治水有功,舜帝就让位给禹,历史上才有夏禹之称。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经过了一千多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首次统一。然而秦始皇总想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就派人寻求长生不老药,便有了秦台这块圣地的传说。在众多的传说中,一种传说是秦始皇带着大批人马出游,走到蒲台这里感觉鞋里有东西硌脚,就坐下来,脱下鞋子,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秦始皇走后不久,这里就长出来一座土山。据历史资料显示,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至215年连续到沿海地带巡游,不过鞋子里面的土倒出来成为了土山,也就只是神话传说了。我从小听到的关于秦台最多的说法,就是秦始皇“筑台望高丽”。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听说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个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就派名士徐福带着千名童男童女,去求长生不老药。过了好几年,也没有回信。徐福害怕有欺君之罪,回来会死路一条,于是干脆一走了之,再无音信。秦始皇盼望心切,就带领人马到蒲台这里来看。当时的蒲台就是一个小土堆,秦始皇命令当时正在修筑长城的蒙恬大将军,抬高这个台子。蒙恬是征服匈奴的大将,因当时正修筑长城,于是就委派他的哥哥蒙毅带领士兵,从南临沂运土至秦皇台,筑起了这个瞭望台。然而,秦始皇却终究没有望见取长生不老药的人回来,是失望还是无奈?是仰天大笑还是满目泪光?恐怕谁也不会体会那个时候一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而徐福因为找不回长生不老药,索性未回。据说,徐福东渡到了日本列岛,在那里开始生活,并教当地人耕种、织布、采药、治病等,受到了当地人的尊敬和爱戴。至今,徐福的后代遍布日本、朝鲜等国。徐福的东渡,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秦台是徐福文化的原发地,也是徐福文化的诞生地。从这一点上来看,徐福文化也赋予了秦台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就在修筑济东高速路时,勘探队经过勘测,在秦台北高速路段上发现了一批出土的陶片。据考查,陶片是东周时期的,也就是说秦台初建于东周遗址之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台,就是修筑在东周遗址之上的,与蒲台合二为一。

徐福成功东渡与当时的一位名士有关,这个人就是茅焦。茅焦是齐国人,是秦始皇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一位“亢直之士”、敢谏之臣。秦始皇的父亲死时,秦始皇才13岁,母亲与人通奸,被发现。秦始皇杀死通奸人,并把母亲赶出咸阳。许多臣士劝谏不成,反遭死罪。茅焦不顾生死,执意进谏,直至秦始皇回心转意。后来,茅焦回齐心切,知道秦始皇不会放他走,就偷偷离开了秦国。但到了齐国,却被奸臣诬陷。茅焦感觉再待下去恐怕凶多吉少,于是干脆弃官回家当了老百姓,到老家(现在的滨北城西)隐居下来。而此时的秦始皇想把茅焦找回,茅焦不想再进官场,伴君如伴虎啊,就让村民跟秦始皇谎称自己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建了滨州三台之一的茅焦台。而茅焦的走,给了徐福最大启示,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由此便拉开了徐福文化的旅程。从此,中国走向世界,也就从秦台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一个看上去并不大的台子,历史赋予了它传奇般的使命。1953年,解放军空军雷达部队进驻秦台,开始执行任务,为我国的安全保卫做出了贡献。秦始皇的兵筑起了秦台,为徐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的兵驻守秦台,功勋卓著,为保卫新中国担起了光荣的使命。

历史不可复制,岁月岂能逆流。然而,能够在历史面前求真求实,在历史遗迹里寻求真谛,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人,又是多么可敬。眼前的这位解说员,就是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秦台的刘树堂先生。笃守一个信念,执着一份坚持,俯下身子做事,沉下心来思考,与历史对话,跟先人共语,也是一种享受吧。感谢刘树堂先生——一位秦台的守护者!

作者:高洪珍,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小学教师。

高洪珍女士在《滨州文学》发布文学作品,请点击标题欣赏

二月雪(阅读1503,赞50)

似曾相识燕归来(阅读1895,赞46)

我独爱这雨中的花(阅读881,赞33)

秦皇台边“黄金菜”(阅读7421,赞93)

又到五月绊子长(阅读1555,赞40)

记忆中的那条小巷(阅读2125,赞44)

台上台下的那些笑(阅读1840,赞51)

母亲做的老布鞋(阅读2112,赞62)

爷爷的手推车(阅读1313,赞4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