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出来的“布料”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在我的记忆里,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个时期,在农村里最让人羡慕的工作是什么呢?第一是供销社的售货员,第二是赤脚医生,第三是民办教师。

那个年代,什么红糖、火柴、煤油、布匹、等日用百货基本是凭票供应,紧缺商品有时候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但在供销社工作的售货员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起码不怕有票买不到紧缺商品。

再说赤脚医生,谁家不生个病长个灾的?谁也希望在有病的时候,村里的赤脚医生能随叫随到,所以当时村里的赤脚医生也是香饽饽。

那个年代,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基本是不管不问。因此,“广大社员”对民办教师的重视程度就没那么高了,真想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青年也不计较。但有些投机钻营之辈,想做民办教师的目的只是想赚个少干点体力活,上面分下来的挑沟挖河的任务,通过交涉还能免去。

当时有些老高中生和后来恢复高考后的落榜生,他们多数人踌躇满志地盯上了农村售货员、医生、教师这三个热门职业。恢复高考后,乡镇里的有关单位也学着上面的做法,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售货员、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但在这之前却没有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一说。

我曾听我村的一位长辈介绍过,七十年代初,我们附近的一乡镇供销社想招一名售货员。首先是看你的出身,必须是根红苗正的,再看学历和年龄,这些只不过是个幌子,最主要的还是靠人际关系。

这一年,供销社只招一位售货员,经过“层层选拔”却有两人都符合条件,这可难坏了供销社的领导,淘汰哪个都会得罪上面的领导。于是,供销社领导想了个办法,分别给他俩人一小卷事先量好长度的布,让他俩分别拿到集市上去卖。卖没了马上回来向领导交差。结果其中一个很快就把布卖完了,马上找到了领导交差,按照布上标的长度算了帐,一分不少地把钱交给了领导,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而另一位却迟迟未到,终于小伙子带着一脸的疑惑回来了。找到领导后迫不及待的说:“卖布的时候,我肯定给顾客少量了,要不怎么多了二尺!”领导只是向他笑笑,并说:“尺寸一定要量准确!下午,你俩还这样继续卖布。”

到了下午,他俩来到领导面前又领了布,各自到集市卖布去了。那一位小伙子还是很快把布卖完了,按布上标的长度一分不少地交了差,回家去了。上午一脸疑惑的小伙子,还是一脸疑惑地找到领导说:“这次多了一尺!”领导笑着说:“这两次,给你们两人的布长度都是相同的。我就是需要你这样诚信又认真负责的小伙子!”

为此,一脸疑惑的小伙子被留了下来,成了供销社新招的一名售货员。

作者:徐同庆,山东省广饶县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2016年10月份至今,已有约二十余篇拙文在《东营微文化》《凤凰城文学》《重头戏》《黄河口文艺》《西狐课堂》《北国新文学》等多个文学公众号出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