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滨县四中(下)

 滨州文学馆 2020-10-31

带着年的味道,带着父母的嘱托,元宵节过后,我们又回到了滨县四中。

开学后的第一周,同学们畅谈寒假趣闻,分享从家中带来的年底儿。

张同学说除夕夜放鞭炮,把自己的新棉裤引着了,直到感觉屁股痛才发现,多亏谁谁的一泡尿,才浇灭。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几块儿长醭的年糕,几个裂嘴儿的枣糕,一盒拌上猪大油(肥猪肉炼制的油)的海带块儿,一罐头瓶子用猪大油炒熟的咸萝卜条,都是我们分享的美食。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知不觉中,天渐渐暖和起来。校园中的白杨树,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杨树吊儿,状如毛毛虫,浅紫色,在春光中,煞是好看。

校园那天然的南篱笆墙,又密实起来,槐树的枝头,千万朵槐花含苞待放。

一墙之隔,篱笆墙外,是王锢镥村的一方苹果园。隔着篱笆墙,极目远望,苹果树上挂满了粉色的花苞,朝阳的花枝上,那绽放的花朵,白得像雪片。蜜蜂“嗡嗡嘤嘤”在采花蜜,可别小瞧这些贪嘴的小精灵,没有他们这不经意的授粉,就没有苹果园的金秋。

有几只小蜜蜂飞越了界,飞到了校园的槐树上。奥,他们是来品尝槐花的芳香吧。

没挂果的时候,看园人是允许同学们进园赏花的。特别是在毕业季,三三两两 ,能照上一张背景是苹果园的风景照,那可是一生的奢望。

果园里,有一桶竖井,里面的水墨绿墨绿的。春天,水位下降的时候,还能从井壁看到横向的券门(拱门)通向深处。据看园人说,这是一座古墓,地面上的建筑毁于“文革”。

这座古墓,给这方苹果园增添了些许的神秘。胆子小的,在果园赏花时,都要避开绕行。当然,也有胆子大的,听说,专捡没人去的地方赏花。那时,我年龄小,虽说是在班里任团支部书记,只要和女生说话就脸红,偶尔见到高二的男女生一同去果园赏花更是万分诧异。

如今,果园早已荒废,村民开垦成了良田,那神秘的古墓也没有了踪迹。然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的学兄学姐肯定是忘不了那片苹果园的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随着布谷鸟那清脆、悦耳、昂扬、激越的鸣叫声在校园四周响起,校园里顿时清新一片。

这期间,孙书民老师担任滨县四中团支部书记,负责各班的团务活动。那时,每次团课,孙老师没有过多的说教,大都是举办一些文娱活动。

我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是孙老师教高一两个班的团员学唱蒋大为的《骏马奔驰保边疆》。

孙老师让我组织一班的团员,让孝爱菊(二班团支部书记)组织二班的团员,利用下午课外活动课,在二班教室上团课。

我去同孝爱菊商量,其他女生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看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

孙老师年轻英俊,高挑的个子,紧贴在头上的头发打理得有型有样,眼睛不算大但炯炯有神,唱起歌来感情投入,沉醉其中。

在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仅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就学会了这首歌。直到今天,我演唱起这首歌,眼前总会浮现当年学唱这首歌的情景。

81年毕业后,83年,我在原滨县六中(大张官)文科班复读。一次中午放学后,我与于龙宝同学去大张官赶集,因为学校的北面不远就是大张官大集。在集上,我碰到了滨县四中11级二班的团支部书记孝爱菊同学,她守在一个小摊前,在兜售着商品。一根又粗又长的辫子扎在脑后,辫梢长过腰际。木讷的我没有和她打招呼,我看到她那一对圆溜溜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羡慕我等复读的神情。

35年转瞬间,不知孝爱菊同学过得可好?

1980年秋季开学后,11级两个班,通过考试,按成绩分成了三个班。三班是尖子班,其中插进了许多高考落榜生,当时叫复课生。一、二班挑选出成绩较好者组成三班,其他人员仍然在原来班级。

我勉强进入了三班,那时,升学的意愿不太强烈,又加有一些复课生,到了三班,学习水平处于中不溜。

此时,校长换成了封振吉老师。

封校长矮墩墩的身材,一脸的慈祥。没事时,总习惯拿着一个小本子在校园里溜达。

碰到胡窜乱跑的同学,他一招手,把你叫到跟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啥意思?”若答不上来,他便一本正经地给你讲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是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然后,又把诸葛亮如何辅佐蜀后主刘禅的故事讲给你听。

81年5月份,毕业临近,紧张复习备考的同时,照毕业相,照单人相。

高考在滨县四中校园内举行,整个11级100余人,只考上了赵本民和张翠芳两名同学,而赵本民还是复课生。

原因不是学习氛围不浓,不是教师不认真教,也不是学生不刻苦学。多少年后才知晓,一是录取比数太少,再加我们11级,碰巧赶上了初中改制,初中我们没学的一大部分内容都压到了高中,代数、几何都以白皮书的形式发放到我们手中,内容多,消化慢,吃了夹生饭。

毕业后,两年的同窗各奔东西,除去与几名同学书信往来外,其他同学皆杳无音信。

84年9月,通过考试,我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民办教师队伍中,与本乡参加教师队伍的11级的高中同学有了来往。

魂牵梦萦的老井变成了今天杂草丛生的土台

1994年民师选招,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博兴师范民师班。1995年12月,受原单寺乡教委的委派,就任王锢镥完全小学校长。任期内,出于对原滨县四中的依恋,我精心呵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特别留意那口给予滨县四中十几级莘莘学子及周边村民清冽甘泉的老井。

此时,校园面积缩减,大门南移,老井被舍弃在了校园外。

1997年春季,我与原王门高小老校长王树平同志商定,在前排教室南面的学农田里,组织师生种植了白蜡树苗,并命名为“回归林”。其目的,一是迎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二是种下常青树,祝愿老滨县四中能够薪火相传,寄托自己对老滨县四中——我的母校的一份真挚的情感。

1997年9月,我调离了王锢镥完全小学。但每时每刻,我都在关注着她。

今天的老滨县四中,已非夕日模样。那校园里的白杨树早已没了踪影,那有纪念意义的“回归林”也早已不知去向,唯有被村民的庄稼地环顾的那口老井,犹如一位被母亲抛弃的游子,默默地踯躅在校园大门之外。

2012年春,我与石敬华、孙立华、侯云忠等同学酝酿举办“滨县四中11级毕业31周年纪念会”,与杜店苏其平、滨北王振海、梁才王迎春等同学一说,都大加赞赏。

2012年5月20日,纪念会在中海大酒店如期举行。

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

忆往昔,看今朝,想明天,谈未来。甘醇的美酒饮了再斟,知心的话语说了再提。心扉已经打开,心声已经吐露,烦恼已经宣泄,喜悦已经分享。

当音响中田震那《干杯朋友》的伤感歌声飘然入耳时,同学们激动的泪花已在眼中打旋,祝福的话语已略带哽咽。师生话别,依依不舍;同学分手,撒开又牵。有的同学一步三回首,有的同学走了头又回……

“又在发啥呆?”

妻子的询问,打断了我的回忆。我这才想起,今天还有一个任务,利用国庆节假期,驾车带着大孙女近距离游玩。

路上,我打开车载音响,选了俞静的《相逢是首歌》,顿时,抒情的旋律在车内回荡——

你曾对我说, 

相逢是首歌, 
眼睛是春天的海, 
青春是绿色的河

…… 

听着音乐,慢慢开车,我不由自主地驶向了老滨县四中故地。车子停稳后,我告诉大孙女,我曾在此上过学,也曾在此教过书。并且当着大孙女的面郑重地朝着给予我甘泉的老井鞠了三个躬。

大孙女不解,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在飒飒秋风中,朝着老井,吟诗一首:

再也难觅你的芳踪,

再也难寻你的倩影。

啊,滨县四中,

你在哪里?

还是那口古井,

还是那样甘甜。

啊,滨县四中,

我的故园!

三十七载转瞬间,

莘莘学子回故园。

伫立井边思万千,

饮水思源铭甘泉。

忘不掉的是师生缘,

割不断的是同学情。

南柯几度回故园,

金秋霜序终实现。

装一瓶泉水啊怀中揣,

天南地北念故园。

掬一把井泥啊袖中藏,

五湖四海勿相忘。

啊,老滨县四中,

我魂牵梦萦的故园。

何时何地,

您永远嵌在我的心田。

回家的路上,上四年级的大孙女问我:“爷爷,一个土井台子,有啥值得您留恋的?”

我叹了一口气:“孩子,你还不懂。但你要记住,老滨县四中是我求学的故园,是我能够从教的根本。走到哪里,我也不能忘了根本啊!”

大孙女听了,只说了一句话:“爷爷,这个国庆节,我过得很有意义!”

后 记

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先贤,方可善始善终,方可砥砺前行。

作者:赵云平,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