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随思录》:一抹绚烂的精神云霞

 百荷书房 2020-10-31

《教育随思录》:一抹绚烂的精神云霞

文/李清喜

岁月沉淀,老酒醇香,书亦如此。

退休之后,赋闲在家。整理书柜,一本褪了色的《教育随思录》(注:张南峭 著 责任编辑:张玉梅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8月出版)跳进眼帘。书虽旧,我却视若珍宝。

这是我当年任教时最崇拜的一本书。

曾记否——受该书独辟蹊径的新颖观点、不落俗套的精妙绝伦所震动,再加之自己的教育实践体会骨鲠在喉,从而激发了写作灵感,那时的我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出了《做有雅量的校长》、《学校管理者的雅量效应》、《永驻的真情》、《教海弄潮》、《只有心悦,才能诚服》、《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思考》《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满意》《让每一位教师都张扬教学个性》《课堂教学重在内化》《让每一名学生都快乐成长》《让作文评估更加有效》《评估中学生作文的“一法五式”》等教育随笔、散文、论文,在《人民教育》《河南教育》《教育时报》《教学与管理》等国家主流媒体发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了同行的关注和好评,我也从教育探究中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教育随思录》:一抹绚烂的精神云霞

如今再次打开,与作者一起触景思教,思教生情,倍加熟悉和亲切!

书中对教育的感悟、思索,再次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全书以细腻的笔触诠释素质与素质教育,生动的文字中跳动着作者追求教育的哲思:作者张南峭先生在书中称素质教育旗帜“沐浴着21世纪那凌厉的晨风,昭示着中华民族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伟大、灿烂的希望”,热情呼吁:“我们的教育,应在对人的潜伏、蛰息于身心深处的元素质的唤起、激醒上有更多的作为”。此该书提出要追寻中国新教育精神,一针见血指出:教育精神应是民族精神的复制,与哲学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同是时代精神的子孽。

该书只有265页,却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对教育前沿的思考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深刻探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新世纪与教师职业升值、中小学生精神生态的关注、哲学与天真童心关系、走出家教误区等,满怀激情地呐喊:辉煌人生在讲台。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灵感,出神入化地上好每一节课,让课堂呈现雨后彩虹、一派澄明……

《教育随思录》:一抹绚烂的精神云霞

如今,翻阅该书,再次领悟书中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深感高瞻远瞩的作者提出的教育观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作为一个曾经在教坛滚爬40年的教师,我深感进入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里,我愿把自己再读《教育随思录》所得到的新体会先分享给大家:

——教师要身体力行、当好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就必须把每一节课都上成高效课、有魅力的课。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新课程改革,应有责任提供一个对所有学生都平等开放、有利于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让肚大的能吃饱,让腿长的能快跑。是蜜蜂的给她鲜花,是春蚕的给她桑叶。

——要把新课程理念与审美教育、教学目标融为一体。

《教育随思录》:一抹绚烂的精神云霞

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也由单一的传授者、学生成绩的裁判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转换非常有必要借鉴该书的观点认真解读。

——诱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产生审美愉悦。学校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其过程及其自身应当充满审美因素。作为教师要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依据教材,超越教材,从把教材教明白到把学生讲明白。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教材和学生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要捕捉知识的发散点,运用有效调控,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课堂上要做到密与疏、浓与淡、断与续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大脑既有高度的集中和紧张,又有疏散的舒张和憩息,收到一张一驰之效。教学过程中要呈现出波澜起伏,婀娜多姿的曲线美,真正让受教育者乐呵呵地坐在教室里,美滋滋地吮吸知识的乳浆,放飞创新思维。

——教师要搞好自我调控,必须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师更要本领强。教师本人要怀有精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观念、坚定的育人信念、敢为人先的志气、标新立异的勇气、与时俱进的锐气。要修炼自己的声音,使之引人入胜;要修炼语言,使之妙趣横生;要修炼表情,使之形象生动;要修炼学识,使之吐如泉涌;要修炼气质,使之超凡脱俗;要修炼个性,使之洒脱鲜明。

张南峭先生这本《教育随思录》,的确是教育领域一抹绚烂的的精神云霞,读后定会感到虽旧犹新,妙想连连,教育风景尽在其中。该书给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愿各位不妨一阅!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