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德化白瓷,精美绝伦!

 新用户99808155 2020-10-31

  其17世纪末和18世纪大量销往欧洲,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其称为“马可波罗瓷”,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之白”,南洋菲律宾称为“奶油白”,日本称它为“白瓷中的白眉”(意为最杰出的产品)和“白高丽”。

  中国人喜欢的白,不是抽象的白。中国人眼里的白,可以是很多具体的事物:是银,是雪,是美人的牙齿,是海边的贝壳,是柔和的月色,是明亮的日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德化本地的德化陶瓷博物馆无疑藏品最丰富,从杯盘碗碟到罐盅盒壶到塑像一应俱全。现有藏品8000多件(套),古陶瓷标本2.5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 级文物409件。德化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实物都有,藏品中明代“瓷圣”何朝宗的瓷塑作品“文昌帝君”、“祥云观音”无疑是镇馆之宝。“白釉文昌帝君”,胎质洁白细腻,施白釉泛牙黄 色,釉色乳白,底露胎。文昌眉目清秀,神情庄重,外穿圆领长宽袖袍,腹部上下束带,左手凭几执书卷,右手扶膝藏于修内,端坐于岩石上,衣纹褶折洗练自然,背面篆书落款“何朝宗”葫芦形印款,是存世稀 少的何氏作品之一。

  明代末期以后,德化窑开始大量生产各类观音像、佛道人物塑像以及非宗教人物像,远销海外各地。正是由于德化白瓷的洁白、光亮、高透光度,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欧洲人从此踏上了长达数百年仿制中国瓷器的历程。

  白瓷除了上述的白胎施透明釉和化妆土施透明釉以外,在隋代也出现了釉呈乳浊状的白色瓷。这类呈乳浊状的釉的形成,可能主要是因为烧成温度偏低,釉内存在小颗粒而出现的现象。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的何文权和熊樱菲曾对这类釉呈乳浊状的隋代白瓷进行科学测试,并未找到如中东9世纪仿中国白瓷而出现的白釉中所含的氧化锡呈色剂。秦大树《早期白瓷的发展轨迹》一文中提到定窑有“略施失透的白色釉的精细白瓷”。所谓的白色釉现象尚待进一步探索。

  明代早期德化白瓷的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德化白瓷的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 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德化白瓷的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