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蜂群秋繁要抓好几个关键问题

 世界蜂联 2020-10-31

    1.抓越冬蜂的数量和质量 秋繁的蜂群要经过漫长的越冬期,冬天雨雪多,天气冷,蜜蜂死亡多,损耗大。为达到越冬蜂数量多、质量好,首先秋繁前要治尽蜂螨。治螨的方法:一要掌握蜂螨的消长规律, 即蜂群群势上升, 蜂螨寄生率下降; 反之,蜂群群势下降,蜂螨寄生率上升。春季蜜蜂开始繁殖,蜂螨也开始繁殖;夏季蜂群停止发展,蜂螨则继续发展;秋季蜂群经过越夏群势大大下降,蜂螨寄生率则急剧上升。蜂群秋季治螨特别重要,在夏末就要狠抓治螨,到不见落螨为止。二要狠抓断子期治螨。蜂螨因有封盖蜡保护不易灭尽,但因有越冬断子期,子脾全部出空,大小蜂螨全部暴露在外,此时治螨一定要彻底。三要使用科学方法。生产中治螨常有用药超量现象,杀螨效果虽好,但对蜜蜂造成慢性毒害,寿命缩短,必须控制用药量。用水剂喷治,喷好脾面蜂体后,将蜂抖落再喷脾内,否则脾内蜂螨依然无恙;要反复喷,蜂脾的上下左右及隔板、箱壁、箱底、副盖都要喷到,不留死角。注意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蜂药,应几种药物轮换使用。

    2.抓越冬蜂繁殖速度 秋季繁殖受气候限制,一到晚秋气温下降,蜜源减少,工蜂哺育力不足,蜂王产卵减少,所以秋繁一开始就要狠抓加速繁殖,具体做法:一是培育新王更替老劣王。改变过去只育春王、不育秋王的做法。秋繁前育出一批新王换出老劣王。老王自早春不断产子,到了秋季精疲力乏,随着气温下降,缩小产卵面,一旦结冰降霜就停止产卵,使秋繁难以养成强群;而新王正处于生理旺盛期,体态丰满,生命力强,产卵积极性高,产卵面大,停产也迟,能比老王繁殖出更多的越冬蜂;二是暂时利用换下的老王组成双王群,产几代子后并入基本群,可有效增强群势;三是勤于调子。把强群中的出房子调给弱群,增强弱群群势。把弱群中卵脾调给强群哺育,发挥强弱群各自优势,共同促进繁殖。四是秋繁后期气温逐渐下降,及时将子脾调头,迫使蜂王多产卵。五是双王群停止产浆后,捉一只蜂王上继箱,成为上下双王产卵,可有效增加产卵量,加快繁殖。

    3.抓防治茶花烂子 蜂群秋繁正值茶花盛开, 茶花花期长,流蜜、花粉多,利用茶花蜜源可有效提高养蜂效益。但幼蜂吃了茶花蜜易死亡,养蜂人称“茶花烂子”。一旦茶花烂子,幼虫死亡,秋繁群势下降。以往山区放蜂蜂场茶花开放时, 把蜂场移到无茶花的平原或海滩避免茶花烂子。茶花蜜烂子的原因是茶花蜜中含有较浓的生物碱K和半乳糖, 幼虫食后不易消化, 发生肠阻塞而营养不济致死。防治茶花烂子的具体做法: ①茶花流蜜后随即饲喂酸饲料,在饲料糖中加入1%~2%的醋酸,使茶花蜜中的碱酸中和,降低碱的含量。②随着茶花流蜜量的增加,增加酸饲料饲喂量,在大流蜜期由原来每只继箱群喂500克增至1千克,进一步冲淡已经中和过的茶花蜜。原则是进度越多,饲喂越多。③每4天中有3天喂酸饲料,另1天喂消化药物以促蜜蜂消化。注意苏打片为碱性药品,不宜与酸饲料同喂,务须间隔喂饲,以免中和失效。④场地选择以既有茶花又有草花、树花等的地方为宜。在采集茶花的同时,还有其他花蜜可以采集,有利于冲淡茶花蜜。⑤在茶花大流蜜期前关王停产,避开烂子高峰, 待大流蜜期过后再放王产卵。

    4.抓秋繁期的蜂群管理 秋繁期气候多变,时晴时雨, 时冷时热, 所以及时调控巢温,加强管理十分重要。①做好降温和保暖工作。秋繁前期气温较高,巢温在36℃以上时,蜜蜂振翅扇风, 既多消耗饲料又耗体力,缩短寿命。因此, 要采取措施,如箱盖上盖草,场地浇水,放大巢门,巢内喂水等,降低巢温,不使巢内温度过高; 霜降以后气温逐步下降, 冷空气到来之前要缩小巢门,用纸糊严箱缝,巢内放保暖物,不使冷空气侵入, 否则不但不能扩大巢面, 还会冻坏边脾子。②根据气候变化调整群势。秋繁前期气温尚高,应以蜂脾相称为原则。到了中后期, 由于气温逐步下降, 则要保持蜂多于脾。蜂多密集, 巢内热量大, 有利于扩大巢面。③生产王浆应以秋繁为主, 不可产浆过迟, 造成越冬蜂不足, 得不倘失。④秋繁后期如有冷空气南下, 巢内外温差大, 冻僵蜂多, 要及时收集, 倒进强群, 大多可以救活。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