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的领导能力就是哄人高兴的能力 | 专家观点

 张福涛lu70kpm9 2020-10-31

全文3514,预计阅读6分钟

现在不少教育界人士,包括有些领导都在大谈“教育要适合每个学生”,但本文作者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让我们看看他心中的答案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在发表演讲。(来源:“教育治理研究”微信公众号)

讲者 |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同仁:

非常高兴有机会今天能在首发会上发言。能感受到各位对《回望——大学校长口述》这本书的期待,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有机会学习各位大学校长办学的理念与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本来我拟讲的题目是:“大学之理与大学治理”,宣勇书记“挖了个坑”,说那个题目是留给别人讲的,叫我来讲校长的专业发展。

在这些知名的资深校长面前讲校长的专业发展好像不太妥当。讲专业发展就要讲什么是专业、专业与职业的区别,讲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道德、专业伦理追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各个概念,因为时间有限,且这些问题在今天一批资深大学校长面前谈论毫无意义,所以我就直接跳过去了。

01

学校的校园精神

要有“精”也有“神”

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讲一讲:学校的校园精神问题。

在我看来,提升一个学校首先要提升学校的校园精神,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他的人生目标

校园精神在我看来非常重要,这个我想解释一下。

什么是校园精神?所谓精神,中文很有讲究。“精”,米字旁,它意味着人如果吃不饱饭,就不会有精神,所以主席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吃饱饭非常重要。校长的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教师肚子能填饱,待遇能提高。“神”,示字旁,即展示的意思,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就有面子。

吃饱饭、有面子才会有精神,饭吃不饱,面子没有,这个人是没有精神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校长的任务就是用他的精神来带动,或者说是引领教师精神的提升

今天我们俞立中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原校长——编者注)在座。他很有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很强。在某种程度上,在我看来,校长的领导能力就是哄人高兴的能力。哄得教师愉快,教师能够以更饱满的精神贡献自己的学术

这是我一个亲身的感受。在2006年时,华东师范大学接受教育部MPA专业评估,为此学院花了50万,俞校长没有给我钱。我当时是院长,同时也是教育部中学校长中心主任,于是从校长培训中心拿了50万改善了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的教学条件。

一次见到俞校长,我说“俞校长你这50万还没给我”,俞校长说“反正你是从左口袋拿进右口袋,只要没有拿进自己的口袋就可以了。

不给我钱,哄得我很开心,就是一种能力。校长如果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学校就会朝气蓬勃

(来源:“教育治理研究”微信公众号)

02

校长要以一种正确的理念

去引领学校的发展

当然,校长要以一种正确的理念,去引领学校的发展。但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来看确确实实我们的学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的混乱

我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这个混乱的理念可能在中小学更为严重。

现在有不少学校都在讲“一个好的学校就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学校”。如果这句话单独拎出来讲我认为是很有问题的

“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句话合适不合适?我看来这句话在十年、二十年前大概还可以。原因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更讲究统一性,提出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时代到了今天,回过来看一看,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在于让学生、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社会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

所谓“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也就是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办教育,按照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的规律来办。但是,请大家千万别忘了,教育有两个属性,一个是规律性,一个是目的性。我们讲适合人的教育,是从规律性上来说的,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丢掉了,那是要出问题的从今天香港、台湾来看,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警示。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适合教育”,两句话必须要放在一起讲,如果我们仅仅讲半句,我认为都会有问题

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任主任的时候,我曾经对校长们说过,一个学校如果学生高考或中考没有成绩,那是过不了今天的,因为社会不会同意,家长不会同意,你的领导也不会同意。

但仅仅这句话是远远不够的,这两句话要一起讲,“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社会向你要人才,如果你(校长)给的只是分数,那是远远不行的。

前面管培俊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编者注)提到要辩证地认识问题,“适合学生”是为了让学生“适合教育”,适合我们国家的需要

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教育可以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个人为本的,或者说是以每个学生的意愿办学的。另外一种教育,是国家本位的,是按照国家意志来办的,如果教育脱离国家的需要,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罗素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教育的国家主义是合理的。”否则我想国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巨资投资教育,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价值在哪里?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在当前,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生产掉链、科技脱钩,教育交流受阻的巨大挑战,我们特别应该注重国家的需要,就像总书记讲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现在不少教育界人士,包括有些领导都在大谈“教育要适合每个学生”,但应该加上后半句,“适合每个学生最终是为了让学生适合我们的教育”,使他能够顺利地尽早养成家国情怀,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回望:大学校长口述》也举行了新书首发式。(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全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