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华银讲座《践行“三有”,走向语文课堂的“高品质”》 ​(讲座音频)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11-01


严华银讲座《践行“三有”,走向语文课堂的“高品质”》

(附PPT和讲座音频)

       【严华银老师简介】
       严华银,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 ;农工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 ,教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首席专家 ,江苏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讲座提纲】
       一、背景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及成因
       三、教育改革呼唤语文课变革
       四、三有:修复生态,张扬活力,实现高品质

       【内容概要】
       题外话:
       一件事——任正非之华为芯片、“麒麟芯片”遭遇困局

       一个人——马斯克的发明、发现和科学想象

       一条旧闻——美国教育1——8年级学生似乎没有什么系统的分科教材

       一则新闻——芬兰教育最近宣布:基础教育阶段取消所有的分科课程

       课程教学改革“文件”精神梳理(见后面图片,略)

       现象观察与分析

       第一,从教学设计看,与“集体备课”孪生的“教学案”一改语文教育生态

       ——教师独立研究、自求进步、个性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约束。

       ——因材施教渐成空谷绝响。

       第二,从教学过程看,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人文、美感、情趣逐渐淡出甚或消失。

       ——价值追求:“分数”“应试”将原本极富情趣和美感的教学功利化。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与应试联姻,衍生出“先练后教,教也不教,教而后练,练而再练”,复习、刷题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生活的几乎全部内容。

       ——技术手段:幻灯、视频将原本厚重的教学演示化。

       ——组织方式:片面放大“小组合作”的作用,导致课堂中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时空被挤压。

       第三,从语文教学评价看,单一的知能测试模式,分数为王的评判机制,直接导致教师灰头土脸、心态失衡。

       第四,从语文课堂的现状和语文教学的结果看,学习者学得机械刻板,教学者教得艰涩疲累,语文教育改革面上翻腾震荡,层次高低的研究者们的“小资”狂欢,与实际教学课堂中的波澜不惊,形成割裂、隔绝、喜悲迥异的霄壤两界。

       问题成因:

       1.教育价值观严重偏失:重智轻德,唯分是求,功利至上。

       2.教师主导地位失落:理论界为学生讲话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时髦。

       3.“教”“学”两分的“专业”分析带来迷乱:受“学为中心”和“掌握学习”理论影响,机械割裂教与学的内在联系,唯可以量化达成的知能目标是求,语文教师课堂中教的价值、育的功能被大大消弱。

       4.教师理性精神丧失:不少人在教育转型的纷繁中,在教育理论的混乱中,心乱情迷,丧失自我,丢掉自信,无所适从。

       语文课堂问题的解决

        美国外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在找到“机械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之后,才能有所出路。

       华人学者柯领:只有审美体系教育才能救中国。我总结的教育的三大原理——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就像牛顿的三大定律一样,是永恒的普遍的规律。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教育学者叶澜(语录见后面图片,略)

       语文课堂必须致力实现三大转变

       ——从教学者“主导”而言,课堂从“无我”走向“有我”。

       ——从教学目标、任务实现而言,课堂从“有效”走向

“有美”。
       ——从学习者“主体”而言,课堂从“无疑”走向“有问”。

       何谓“有我”?标志和表现如下:
       ——“有我”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有我”的学习收获和经验;
       ——“有我”的学习心理和情感; 
       ——“有我”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有我”的教育理解和主张。

       何以“有我”?
       教师必须“先学后教”。
       案例《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见后面图片,略)

       何谓“有美”?
       在语文能力、素养的教学与培养的课堂活动过程中融入如下内容:
       ——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在内的审美体验;
       ——包括表现美与创造美在内的审美表现;
       ——其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美、审美品质的引领和激发是关键。

       课堂如何“有美”?
       第一,明确教学者自身美的定位,包括审美中介、审美客体、审美主体等等。
       第二,深度理解教学内容,千方百计挖掘教材文本内涵的美感。包括语言表达之美、表现形式之美、内容主题之美、精神品格之美。
       第三,巧妙运用审美体验与评价的种种方式,将语言训练、语文学习转化为情趣横生的审美过程。
       阅读教学重在“体验”,如“再造想象”“移情”等等。
       写作教学重在“评价”,审美评价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评价的关注点重在作品的语言。
       第四,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是富涵审美意蕴的教学文本,主要是文学文本教学中的审美,不是每一文本、每一堂课教学都必具的牵强附会的“审美”。
       举例《湖心亭看雪》(详见后面图片,略)

       课堂“有问”的意义
       之一,问而学之,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
       之二,问而学之,是成功教育的秘诀。
       之三,课堂“有问”,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追求。

       “有问”课堂的实现
       第一,真正“有我”与“有美”的课堂必然“有问”。
       第二,全面赋能,创造开放、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
       第三,教师的“设问”(设疑激疑)是教学基本功。
       第四,坚定思维导向的求真、唯实和多元。
       案例《子衿》(见后面图片,略)

        附1:严华银老师讲座《践行“三有”,走向语文课堂的“高品质”》PPT

       附2:严华银老师讲座《践行“三有”,走向语文课堂的“高品质”》讲座音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