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驱动发展

 新用户57397147 2020-11-0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的,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有创新意识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新呢?我的体会是: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境,激发儿童创新动机。

二、诱发兴趣,发散思维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抓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诱发创造兴趣。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可把它改编为:“新型玻璃自我介绍现场会,”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用拟人的手法介绍其特点与用途。可变枯燥、生疏的科学知识为亲切、生动的交谈。这种教法对教材略作改动,便有利于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的创新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时,小小的头脑里闪出了一朵朵思维的火花:“我叫吃音玻璃,有消除空气中的‘隐身人’--噪音的能力……”当学生介绍完课文中的 5 种新型玻璃,教师话锋一转:“科学家真有办法,为人类创造了多么好的玻璃。同学们,你们愿意争当小小发明家吗?”引导学生设计想象出更新、更妙的玻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凭借用知识和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产生了奇特、新颖的想法。如针对科索沃战争,他们想设计一种“隐身玻璃”,让我国使馆免遭导弹侵袭;针对台湾大地震,又想设计一种“防震玻璃”,让高楼大厦不致倒塌……这样的语文课,已经由一般性的语文学习和训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上来。 

三、体验情境,深化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的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有的文章作者匠心独到,在课文内容中安排“矛盾”之笔,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矛盾之处,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启发想象,悟出道理所在,提高道德认识。如《登山》这一课,重点写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小路的“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因而教学前除了将课文插图放大或录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险境外,精心设计模拟危险路段的木制教具,让学生尝试、体验感受小路的险峻后趋势揭示矛盾:列宁明知路险,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为什么两次坚持走险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中悟出:革命者决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渲染气氛再设疑:列宁为什么要在第二次过险路后才解释原因?巴果茨基曾几次过险路,为什么第一次那么害怕,第二次却顺利走过去?引导学子以疑促思,深化思维,学生对伟大的革命导师“压倒害怕”的大无畏精神及敬佩之情就会进一步深化。 

四、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