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也就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首都博物馆推出“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汇集了19个省(市区)的49家考古所、博物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360件(套)藏品,从杨官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物,到新疆精绝古城的尼雅遗址珍宝,再到隋炀帝墓随葬品、南海一号沉船珍宝,可谓群星璀璨。 这尊铜雁按1:1铸造,2002年出土,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信息显示,本来主办方原来的计划是借一件秦陵兵马坑中出土的文官俑或百戏俑,但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却极力推荐了这件文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始皇陵中的物品不过就是兵马俑以及战车兵甲,而并不知道,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陵陪葬坑的时候,曾经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铜水禽坑。2000年6月,秦始皇陵考古队得知临潼孙马村村民打井时发现“类似兵马俑”的陶俑碎片,即刻赶赴现场调查,发现了红烧土及陶俑碎片,确认这是一处与秦始皇帝陵园有关的陪葬坑遗址。这一陪葬坑距秦始皇陵中心1.5公里,距秦陵外城东北角约900米,是目前发现距秦始皇陵最远的一个陪葬坑。随着考古工作的陆续展开,考古工作者共发现青铜水禽46只,其中天鹅20只,鹤6只,鸿雁20只。这些水禽多数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头部都朝向一条“象征性河道”的中央,另有少数水禽位于河道内。所有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形态,天鹅或立或卧,有的在觅食,有的在休息。几只鹤嘴中含有一铜质虫状物,表现的是从水中捉得虫食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而几件鸿雁,则呈现出曲颈鸣叫的姿态。有人认为,这与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有关,有人则认为,这里是一处用于观赏娱乐的皇家苑囿。《秦始皇陵园K0007 陪葬坑发掘简报》中认为,这一陪葬坑表现的是以乐曲驯化水禽的场景, 它是秦始皇帝陵园外藏系统中兼具苑囿和乐府性质的机构, 是为秦始皇提供娱乐的官署。同坑出土箕踞姿俑,头戴软帽,身着右衽长襦,腰束革带且于右腰际系长条形囊,下着长裤,脚穿无纹布袜。跽姿俑服饰与箕踞姿相同,皆有袜无鞋,似在室内或席上从事劳作,表情恭敬有加。与其伴出的小件器物有锥形铜器 62 件、菱形骨器 1 件、指甲盖形银器 1 件、喇叭形骨器 29 件、柱状铜器 1 件、圆筒形骨器21 件。这些器物,让人对当年仙乐飘飘、水禽鸣舞的场景浮想联翩。而随着修复工作的展开,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些铜水禽采用了铜板镶嵌补缀工艺,是目前该工艺在中国的最早应用实例。此工艺在商周以及先秦时期并没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该工艺在地中海地区古埃及、古希腊以及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上广泛使用。铜板镶嵌补缀工艺在水禽上的出现,可能受到地中海地区古文明的影响。那么,是秦人受到了西方工匠的指导,还是秦人的工匠去西方学到了大型青铜雕像的铸造技术呢?这带给我们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面对铜水禽坑的发现,考古学人惊叹,秦陵所展示的文化现象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秦陵考古,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此展品为秦代的青铜器,通高39.50厘米,通长91.5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此展品为秦代的青铜器,通高77.50厘米通长101.00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站立于对角的镂空云纹踏板上,长曲颈下伸至地面作觅食状,喙中含一铜质虫状物;翅端羽毛垂落于尾后;腿爪细长,爪趾与踏板塑于一体;鹤体高大,造型逼真,表现的是鹤从水中觅得虫虾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通体残留有少量白色彩绘。铜鹤等青铜水禽属于秦始皇陵园中的另一类陪葬品,象征着宫廷苑囿。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