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25个经典回答

 梦卓r9zs6vnajh 2020-11-01

问:为什么儿童的教育问题那么难?

答:儿童的教育问题可归结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这两个问题。然而,儿童还不够成熟,因此成人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这里最大的问题在于成人不懂如何正确引导儿童。

问:哪些儿童更容易有自卑感?

答:所有的儿童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但有三种儿童的自卑感更强烈。第一种是天生体质较弱或者有先天残疾的儿童;第二种是缺乏父母的关爱、被严厉教育的儿童;第三种是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儿童。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在学校独来独往,不会和同学相处?

答:如果父母缺乏为孩子上学做准备的知识,没有让儿童学会如何与家人之外的人相处,那儿童可能只会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却没有做好面对陌生人的准备,这些儿童到了学校会感到很孤单,常常独来独往、难以靠近,无法有效适应校园生活。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刚一入学就无法专注于学习?

答:儿童对学校这一新环境感觉非常痛苦,他们没有“上学意识”,难以在课堂上专心。我们要给儿童足够的学习时间,不要因为迟到而惩罚他们,这只会增加他们对学校的反感。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不喜欢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答:弟弟或妹妹的出生使得家庭排行发生了变化,儿童由独生子变成了长子,不再独享家人的宠爱;而且儿童往往对家庭新成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人对他进行指导,他只能孤军奋战,拼命抗争,试图通过打压弟弟、妹妹或者借其他不良行为再度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容易暴怒或好斗?

答:如果儿童强烈渴望获得自我肯定、追求权力、变得强大,他们可能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遭遇厄运、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或者给对方制造麻烦,通过造谣中伤、泄露隐私和贬低对方来提高自我价值感。任何人都不能超越他们,对他们来说,抬高自己和贬低别人有着同样的效果。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很懒惰?

答:懒惰为缺乏自信的儿童筑起一道屏障,因为儿童因“懒惰”受到的批评要比“缺乏能力”温和得多,自尊心受到的伤害也更少。家长们往往会说:“如果他不这么懒的话,有什么是他做不了的?”这种说法对于缺乏自信的儿童来说是一剂安慰剂,而且是一种变相的表扬,可以平复他们的失败感。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会口吃?

答:有些儿童希望借自身缺陷获得额外的关注,父母在发现儿童说话困难时,会把其他事情放下,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儿童身上;有些儿童是因为被过度溺爱,在说出自己的需求前,父母已经猜到并满足他的愿望,所以根本不需要开口说话。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不愿意说话?

答:有些儿童不愿意说话是因为父母从来不让他们把话说完,也不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还有些不愿意说话的儿童是因为曾经被别人嘲笑或讥讽,内心产生了挫败感。

问:缺乏父母关爱的儿童有什么性格特征?

答:这类儿童会渐渐发展出冷酷的个性,变得容易嫉妒和仇恨。他们长大成人后在照顾自己孩子时,会认为这些孩子不应该过得比自己的童年更快乐。

问:为什么心理学家反对惩罚孩子?

答:惩罚对儿童来说弊大于利。如果儿童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教师或父母容易对儿童产生偏见,认为他们不可救药;但如果这个孩子平时表现不错,那么他即使犯了错,我们也不会很严厉。但以上两种处理方式都没有考虑问题的根源,我们只有结合背景信息对行为进行解读,才能真正了解行为的含义。

问:为什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分数?

答:所谓的“差生”其实也有对卓越的追求,他们只是在学业上表现不佳。教育者应该善于观察,挖掘和重视儿童的特长,教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力所能及的活动上,这样他们虽然不能成为出色的数学家,但也许可以在运动上脱颖而出、有所作为。

问:为什么父母不应该用言语羞辱儿童?

答:父母在极度失望时会断言儿童毫无前途,或者指责他们愚蠢无能。当儿童入学后,遭受的挫折和失败会一一证实父母的指责和自己的无能。儿童不具备完善的判断分析能力,无法纠正这些错误评价,并且缺乏教育者的引导,因此他们未战先怯,早早选择了放弃。尽管他们也曾努力追赶,却还是被远远甩在后面,因而他们不再努力,转而花心思编造不上学的理由。

问:为什么怯懦会影响儿童的人际关系?

答:怯懦的儿童总是害怕被别人批评,害怕得不到重视,或者害怕受到羞辱,因而他们总是受别人意见的支配,并逐渐形成怀疑、嫉妒和自私等性格特征。这类儿童常常变得挑剔、唠叨、自私、好斗,他们极少称赞别人的优点,当别人受到表扬时,他们心里会愤愤不平。

问:为什么有些儿童是个麻烦精?

答:如果儿童确实制造了太多麻烦,可以肯定的是,母亲与他的依恋关系太过紧密,她没有成功建立起儿童的自信。儿童通常在睡觉、起床、吃饭或者洗漱时制造麻烦,也会通过做噩梦或者尿床来制造麻烦。所有的症状都是为了引起某个人的注意。症状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就如同儿童在寻觅一件又一件与父母战斗的武器,以此对父母进行控制。

问:为什么教育者不能太过相信儿童的智力得分?

答: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时时都可靠,我们不能一试定终身,不能将测验分数当成永恒不变的结果并运用于儿童的整个人生。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发展,身体发展良好的儿童心理发展通常也相对较好。

问:为什么那些看似冷漠消极的儿童最难对付?

答:这类儿童给自己戴上了面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并不是真的如此冷漠。一旦他们被逼得失去控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突然大发雷霆或者试图自杀。他们从来不主动做事,除非别人要求或者命令他们去做。他们害怕挫折,觉得别人的能力都比自己强,所以教育者要多鼓励这样的儿童。

问: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有什么影响?

答:喜欢挑剔孩子的父母会伤害孩子,因为他们的挑剔完全剥夺了孩子的勇气和信心,而溺爱使儿童总想依赖别人而不能独立处事。

问:出生顺序对儿童的影响有多大?

答: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曾经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地位独一无二,但弟弟妹妹出生后,他会压力剧增、迷茫无望,也容易被父母忽略。最后出生的孩子所面对的处境也很独特,因为他是最小和最弱的孩子,他会努力追赶哥哥姐姐,以达到追求卓越的目的。

问:学校是否应该分优差班?

答:将好的学生从班里抽出来组成重点班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聪明的孩子可以激励其他孩子共同进步,带给班级更大的发展动力。而差生班里的学生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智力低下,他们大多只是来自贫困家庭,很容易被当成落后分子。原因是他们的父母要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教孩子做好准备的意识。

问: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会影响儿童成长?

答:贫穷家庭的父母生活在窘迫的环境中,他们带着痛苦和悲伤挣扎。这种痛苦和悲伤对儿童影响至深,无法让儿童树立健康、合作的态度。而家庭富裕也会给儿童的教育带来困难,因为父母可能不知道正确使用自己的财产,他们想给孩子一段美好的时光,想宠着和惯着孩子,因此我们经常在富裕家庭中发现问题儿童。

问:为什么祖父母总爱干涉父母的教育方式?

答:我们必须不偏不倚地评判祖父母的困难和处境,他们的地位非常尴尬和不幸。他们在还充满活力的时候就退休,再也没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或被遗忘在社会的角落。因此祖父母总是试图证明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总是通过干涉孙辈的教育来证明自己仍然知道如何养育孩子。

问:父母应该怎么给儿童选玩具?

答:选玩具的主要原则就是应该选择可以刺激儿童进行合作和有教育意义的玩 具。儿童自己动手和构造的游戏要比现成的玩具更有价值,因为现成的玩具不需要儿童动手创作,例如洋娃娃或者仿真狗,这种玩具只需要儿童抚弄一下,缺乏主动构建的过程。

问:为什么不能经常夸自己的孩子长得好看?

答:我们的社会过于注重样貌,要使儿童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侵害,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导儿童认识到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比样貌更重要。无可否认,美是有价值的,我们也希望自己样貌好看。但价值是多元的,在任何理性的规划中,我们都不应该只考虑单一价值,并将这单一价值作为最高目标,忽略对其他价值的追求。

问: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答:我们没有必要太早让儿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可以等孩子开始好奇、想了解时再开始。我们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以一种真实而简单的方式给出答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赢得儿童的信任,如果儿童信任父母,他们会选择相信父母的解释,他从同伴那里听来的解释就会大打折扣——要知道人们大概90%的性知识都是来自同伴。父母在回答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合作、友好的方式要比百般推托、闪烁其词的做法重要得多。

问:孩子的天赋有多重要?

答: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者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教育者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本文节选自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经典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性格与人格养成的秘密》

影响全世界千万父母、教师的养育读本,常销100年、畅销5000万册的儿童心理经典,为理解儿童心理、帮助儿童成长奠定了基础。尼尔森正面管教、鲁道夫民主育儿、父母效能系统训练来源。

施琪嘉、李孟潮、刘丹、徐钧、吕嘉惠等国内外心理大咖好书,国庆期间9.9元起免费包邮(偏远地区有运费),欢迎戳开森书店购买。

【国庆特惠】开森心理独家出版心理治疗、女性成长等心理好书9.9元起免费包邮

【国庆特惠】张海音、施琪嘉、刘丹、薛伟、徐凯文等大咖好课限时特价99元起

教养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和见识。而教养青春期的孩子,则更加困难,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人生的转型,问题更复杂,心理更动荡,所以对家长的要求更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