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阶梧桐月明时

 苏迷 2020-11-01
《姑苏晚报》2020年10月19日 B08版

  顾拟

  拙政园的中部花园有个建筑物——梧竹幽居。说它是建筑,有点夸大了。其实只是个小亭子,占的体量也不大。但就是这个小亭子,却大有讲究,蕴含着浓厚的内涵。

  先说它的造型。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阴、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非常别致,洞环洞,洞套洞,从不同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四幅美丽的画,意味隽永。这四个圆洞门恰似大镜框,镶嵌着园子里一年四季的风光,这样的建筑特色在园林中被称为“框景”。

  如果你站在亭子里,透过圆洞门向外看,按顺时针方向转,正好把春夏秋冬整个都装满怀:向南,绣绮亭旁的牡丹、芍药妖娆盛开,正是一年春季好时光;向西,满池的荷叶碧翠,荷花袅娜娉婷,展示了夏天的蓬勃生机;向北,一棵秋天的梧桐树潇洒挺拔、沉稳安静地站立着,和一丛绿竹相互陪衬;向东,一条长廊逶迤,下雪天可见黛瓦的白雪皑皑,透过漏窗可见园外雪松挺拔,此乃绝美的冬景。一个亭子,揽尽四时风月,看够八方风光,不得不叹服园主人的精巧设计。每一景每一色皆入画入诗,诗画高度统一,完美结合,极尽体现了“芥子纳须弥”的园林境界。

  “芥子纳须弥”,本是佛家故事。芥的种子如此小,却能容纳世上最大的须弥山,意指芥子和须弥山虽然在物质性上有天壤之别,但在佛性上却是平等和相容的,隐喻为物质世界的有限和精神世界的无穷。苏州古典园林的园墙围起来的空间非常有限,渺小如芥子,但容纳的人文内涵却非常广阔。“芥子纳须弥”从一个侧面总结了苏州古典园林在人造自然和天然、人和自然、人文生活和自然生活三方面和谐统一的特点。因此,苏州园林经常被称为“芥子园”和“文人园林”。

  用以小见大的艺术特征比喻园林最早见于明代园林专著《园冶》:“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而“壶中天地”出自《后汉书》方士费长房的故事:每日卖药结束后,跃入他的药壶,里面“玉堂严丽,旨酒甘肴”,一片神仙净地。显而易见,“壶中天地”点中了古典园林世外桃源的退隐特质,形象地概括了古典园林在形制上和人文生活上与世隔绝、自得其乐的特点。

  接着,继续谈那幅秋景图。“梧竹幽居”是中部花园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景观。苏式园林是写意园林,讲求“天人合一”的意境美,顾名思义,“梧竹幽居”中的“梧”和“竹”必须要有,两者搭配就出现了人文意趣。从亭子北面的圆洞门朝外看,见一棵梧桐兀自站立着,也并非高大到须几人合抱,但枝叶疏朗,自有一股朗朗清气。秋天,枝叶变黄,缓缓地从枝头飘落,秋天的意境一下子出来了。旁边有一小丛翠竹衬托着,相伴相扶,恰到好处。梧、竹都是至清至幽之物,古人认为“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魏书·彭城王勰传》亦记载,北魏高祖孝文帝在金墉城升堂,见堂后梧竹并茂,就问彭城王勰: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今梧竹并茂,怎没见凤凰来到呀?梧、竹并植并茂,意在招凤凰,而凤凰是一种“灵鸟,仁瑞也”。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梧、竹配植,取其色泽鲜碧和幽静境界。秋梧一叶知秋,竹之“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语自《红楼梦》),亦最宜秋月。亭名的出典,有人说取自唐代羊士谔的《永宁小园即事》诗:“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但意境似乎萧条单调了些。也有人说,该亭取名“梧竹幽居”,和吴语“吾足安居”的谐音倒是很搭,意思是自己有这么一座幽静舒适的亭园,足可以安享度日了。孰是孰非,个人理解而已。

  秋天,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古人认为梧桐是一种智慧之树,能知秋。据说,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一声梧叶一声秋,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叶便是梧桐叶。

  不经意间,一树梧桐叶变成金黄色,给有些灰色调的天空增添了一抹色彩。随着金色梧桐叶渐渐飘零,冬天的跫音渐渐来临。

  明月下,坐于梧竹幽居。此情此景,无限感喟和无限情思涌动在心头,化作文人笔下的静和闲。闲情逸致,情思邈远。君不见亭子的楹联上,文衡山先生已留下墨宝:“梧竹幽居”。四字简洁含蓄,飘逸舒朗,一下子把秋天的主题凸现出来了,呼之欲出。而在亭内的柱子上,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留下的一副对联堪称绝配:“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上联连用两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搭配,相映成趣。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意境独特的山水画,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水流潺潺,山影绰绰,清风徐来,心旷神怡……此情此景,唯我独有,夫复何求?

  “秋”指暑去凉来,从文字角度看,由“禾”与“火”组成,体现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也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天地万物始聚气纳敛,因此各种寒气开始回收。记起每临出门,母亲总嘱我多带件衣防着,早起晚睡脚上套一双厚棉袜。想来,这便是爱,给寒山瘦水的生活带来绵绵不尽的暖意。

  秋,一个美好的字眼。文学作品里除了悲秋伤怀,还有对秋的赞美和憧憬。回望,春华秋实,有辛苦,有奉献,有喜悦。时光没有虚度,一切努力都值得回馈。人生的风景,历历在目。行走在秋的节气,地上的风声变得沉稳多情,天上的明月变得清澈纯粹。秋让万物成熟丰美,让人生沉静厚实。我们都期待,生命的节气里能多一份秋的从容,多一份秋的沉稳和厚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