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底质有问题水质当然不好:在养殖过程中的底质修复和改良很重要!

 水花鱼刘文俊 2020-12-04

第一线实践养鱼深知养殖从业不易

"水花鱼"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

专注水产养殖,话说适用方法。

文章严谨求是,力求通俗易懂。

近期精选内容(请点击):

1.难以杀灭的孢子虫很难渗透杀虫困难

2.用来筛选鱼儿大小分类的筛子!

3.不能忽视低溶氧的潜在危害!

4.成品鱼养殖的苗种放养密度!

5.蓝藻暴发的成因和处理

6.鱼身有血点或红斑——寄生虫锚头鳋的防控

7.花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控方法
8.
水产养殖稳产高产和高效益的要求

9.影响和制约微生物制剂使用效果的原因!

10.水产养殖“智商税”“割韭菜”套路多!
11.认识类似于"鱼类缺氧"的硫化氢中毒

12.养殖超深水体的鱼病防治施药方法
13.鱼类败血症疑难杂症鱼病的防控
14.抬网捕鱼解决"捕鱼难"问题!
15.鱼类“白露瘟”防控措施

16.败血性出血病或坏血病的治疗方法
17.两种烂鳃病的辨别与防治

在水产养殖中,鱼塘的底泥承载着太多的东西,鱼的粪便排泄、加水带来的泥尘以及各种残渣余饵,它们的最终归宿都沉积在底泥之上,或者严重一点说,底质成了养鱼塘的垃圾"储存仓库"。另外,有些鱼塘多年没有清塘清淤,底泥厚达几米之深。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又能够强烈地影响着水质,底质有问题,水质也当然不好,所以,池塘底质改良工作简称"底改"就显得特别重要,遇着卖鱼空塘还可以清塘晾晒暴气和清除淤泥,但在养殖过程中"底改"操作则会麻烦得多,有时不注意还会劳而无功。因此,本文从生产实践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在养殖过程中"底改"操作作一探讨和分析,仅供交流。

一、池塘底质有问题的表现

底泥变黑异味重,调水效果不好甚至无效,频繁缺氧,水色少有变化,这些都可能是鱼塘底质不良产生的外在表现。在鱼病发病治疗时,用药泼洒,药饵投喂,调水培养藻菌,这些都是我们的常规动作,但往往很少会去想到"底质有问题"的思路上面去。在当鱼病虽经久治仍不愈时,除了药物不对症外,底质恶化可能非常严重了,这就必须"改底",以试效果。

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除了气候不好引发水中溶解氧不足外,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溶解氧低下或者长期溶氧不足不仅造成水生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水生动物摄食及其消化率,还可能造成水体中有害物质比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的升高,从而严重影响水质稳定和水生动物的生长及其抗病力等。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鱼塘底质修复改良方法

1、常开增氧机。对于底层修复的专功操作,以涌浪增氧机、曝气增氧机为宜,使塘水上下混合,促进塘底有机质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鱼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塘底老化

(涌浪增氧机)

2、生石灰。塘底老化时一般都是酸性,生石灰能够改善养殖中后期的恶臭底质结构,达到调节水质,净化水体的作用。生石灰能够中和水质,改变酸性环境,重塑水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于多年没清塘,淤泥又特别厚的鱼塘发生鱼病时,生石灰是首选使用的东西。现在可以使用机制生石灰(高纯度氧化钙)颗粒抛撒入水后直接沉底,在“改底”功能上比其它底改药物的效果应该还好。

(生石灰)

3、生物方法。又称生物底改,微生物制剂除了调节水质外,利用微生物来修复鱼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有效果。常用的多是光合细菌以及众多的复合益生菌等,此处仅以光合细菌为例,它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富含的塘底繁衍,据说,光合细菌特别是在塘底污染严重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封闭式养殖塘中可以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酵母菌)

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菌,必须在高溶解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物质在使用中还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

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因其不耗氧的优点备受喜欢,但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也是发热产能的过程,会产生底热而引发缺氧。

4、底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有很多种,复合过硫酸氢钾等类似底改片是常用种类。另外还有比如:

吸附型的有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等,但它们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一些,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将其浓缩于自身,有时沉降到塘底甚至还加重了底臭,所以不能常用。

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为代表,使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但底层会有大量的絮凝胶状物,故不能多用。

离子交换型以硫代硫酸钠为主,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底改"操作很重要但也有"风险",不要认为用了底改药物就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关注用了底改药物后还有一定的负作用,加强后续的溶氧补给工作也很重要,混养底栖鱼类有辅助功效,它们拱泥吃碎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真正的底质修复与改良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