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徽是怎样诞生的?你知道吗

 土木君哥 2020-11-02

国徽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象征

我国的国徽是怎么诞生的,是由谁来设计的呢

是梁思成,林徽因,还是张仃?

这得从遥远的1949年说起

1949年1月

国民党的傅作义集团接受和平起义的方案

解放军进城

平津战役宣告结束

北平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数百年的古都

也免遭战火

新中国成立在即

1949年7月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

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

要有中国特征

要有政权特征

形式要庄严富丽

全国各界人士都参与到国徽设计之中

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

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也开始了国徽设计

这两家,将是角逐最后荣耀的终极选手

到了1949年8月20日

国内外的国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

图案九百幅

这些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

但都有不足,难以采纳

因此

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协全体会上

只通过了国旗方案和国歌词谱

没有公布国徽方案

开国大典时,国歌国旗齐备

唯独少了国徽

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感觉压力很大

所以决定精简设计流程

邀请

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

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

以避免设计者过多,评审周期过长的弊病

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

由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

成员有

梁先生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

油画家李宗津

中国建筑学家莫宗江

建筑设计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

以及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

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

由著名工艺美术家张仃

和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

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新国徽

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

对各种方案认真推敲,反复研究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更是抱病参加设计工作

1949.9.25张仃和钟灵曾经提出了五个相似的方案

这些方案都是政协会徽的改进版,大同而小异

1949.10.23林徽因设计组提出了玉璧造型的方案

两个方案中,五角星、齿轮、麦穗、绶带是都有的

梁林小组设计的国徽,核心内容是一块玉璧

玉璧有国器的象征

也含指祖国统一

人文气息浓郁

五颗星的设计

和五星红旗有呼应之意

但这个方案没有体现出新中国的政权特色

张仃小组的方案

革命色彩浓郁

但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

并没有得到体现

七个月之后,随着国庆一周年的逐步临近

国徽需要尽快定稿

受开国大典盛况的启发

张仃又设计了一个国徽图案

这次是以天安门作为主体

替代了绘有红色中国版图的地球

天安门广场既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天安门还是刚刚举行过开国大典的地方

之前张仃设计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

也采用了天安门的形象

1950.6.15张仃等人的方案如下

梁思成觉得透视效果的天安门

像一幅风景画

不能真正表现民族精神

后来周总理说服梁思成采用天安门的方案

林徽因对天安门的尺度做了调整

也把透视图改成了立面图

还保留了五星的构思

并把中央底色改成红色

于1950.6.15提交了如下方案(一和三)

审查委员会这次相对满意了

让两个小组做最后的修正

建议梁林方案用方案一的外圈和方案三的内容综合一下

到了1950.6.17

两个小组又分别提交了最终的稿件

这是张仃的最终稿

当时梁思成先生已经生病住院

林徽因在病床边和梁讨论方案

昔日风华绝代已经是憔悴不堪

这是梁林的最终方案

沈雁冰撰写了《国徽审查小组报告》

赞成梁林最终方案的有

张奚若、郑振铎、廖承志、蔡畅、邵力子、陈嘉庚、李四光

赞成的理由

庄严

艺术结构完整而统一

田汉、马夷老

说两者各有所长

最后评审委员会选择了梁林的方案

林徽因喜极而泣

为了这一刻

不知道准备了多少个方案

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夜晚

高庄和徐沛真对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后定型,并绘制了国徽图案的墨线图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从此,庄严而美丽的国徽诞生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起草了署名“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国徽设计说明书》:

图案内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五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与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以革命的红色作为天空,象征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稻麦,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通过齿轮中心的大红丝结象征全国人民空前巩固,团结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周围。就这样,以五种简单实物的形象,藉红色丝结的联系,组成一个新中国的国徽。

在处理方法上,强调五星与天安门在比例上的关系,是因为这样可以给人强烈的新中国的印象,收到全面含义的效果。为了同一原因,用纯金色浮雕的手法处理天安门,省略了烦琐的细节与色彩,使天安门象征化,而更适合于国徽的体裁。红色描金,是中国民族形式的表现手法,兼有华丽与庄严的效果,采用作为国徽的色彩,是为中国劳动人民所爱好,并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

最终的国徽设计定稿显示了林徽因、梁思成的艺术和设计才能。

在天安门与五星的尺度上,更加突出了五星;天安门仅占徽面的三分之一,并且被置于五星红旗的包围中,两者互相映衬,完美演绎了五星红旗下的天安门的寓意。

其次,设计者根据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绘制的天安门实测图,将天安门作了象征化的处理,并且采用金色。

齿轮的设计,也咨询了机械系有关齿轮的原理,比如模数、分度圆的概念等等。

国徽设计需要考虑政治、文化、历史、建筑、工程、绘画、美学等等因素,个中艰辛,自不待言。

向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