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十年后,这段缘分续上了……

 顺其自然h 2023-03-13 发布于北京

这是一次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更是一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行动接力

2月22日

人民大会堂东门新版国徽模型捐赠仪式

清华大学校史馆举行

在红色绸布映衬下

一枚结合了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

高80厘米的国徽石膏模型

愈显醒目庄严

图片

王青春制作的人民大会堂东门新版国徽石膏模型(摄影:张玉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青春

作为该模型的制作者

将其捐赠清华档案馆收藏

 它的到来

与档案馆中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0年版立体石膏模型一起

串起了清华大学与

国徽设计之间的不解情缘

图片

1950年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缘分,跨越七十余载

人民大会堂东门首枚国徽悬挂于1959年,历经几次更换。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实施人民大会堂东门国徽维修改造工程。经过充分论证,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承担国徽维修改造设计项目

历史的时针拨转到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筹备会决定,在常委会下设立6个小组,其中第6小组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徽征集启事,征集到的稿件和图案虽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处,均未被采纳。

1949年9月是专家设计的第一轮,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称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设计国徽。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罗哲文等。国立北平艺专国徽设计小组主要成员有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

图片

1950年6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国徽设计小组张仃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是专家设计的第二轮,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小组首先提出彩色斜透视天安门图形国徽方案,全国政协国徽组会议“原则上通过天安门图形。”稍后,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周令钊小组又设计正透视和剪影式天安门两种方案;清华大学遵照周总理提示以天安门为主体设计国旗照耀下的天安门国徽方案,并最终被选为国徽图案

国徽的主题形象有:国旗(五角星)、天安门、麦稻穗、齿轮、绶带。其中,齿轮、麦稻穗、绶带等,不约而同出现于双方最初的设计方案,象征工农联盟。天安门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提出,国旗(五角星)主题则最早出现于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林徽因、莫宗江设计的国徽方案中。

图片

梁思成在病榻上手捧国徽设计稿与林徽因推敲、讨论。(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梁思成为国徽的设计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以高度的热情和爱国之心,夜以继日地研究、创作,甚至将家变成了工作室。因过度紧张和劳累,本就体弱的梁思成病倒在床。

图片

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成员与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图案合影。(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图片

1950年6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国徽方案。左二为张奚若,左一为朱畅中。(郑景康摄)

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徽审查小组会议上,参会人员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方案各抒己见,最终选定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庄严典雅的清华设计方案。6月23日,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国徽图案。

图片

1950年6月17日,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

图片

毛泽东主席主持讨论国徽图案

随后,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承担了将国徽从平面图案做成立体浮雕模型的任务。为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符合于应用的条件,高庄专门给毛主席写信陈述修改理由,得到中央的批准。高庄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敏锐感,对国徽图案进行三大优化设计:绶带由朝前改为朝后,更有力、更规律化;麦稻粒保持丰富感,但不零乱琐碎;两把麦稻穗组成的环从非正圆改为正圆形,以便易于仿制,更明朗、更健康。

从7月初到8月中旬,高庄在徐沛真协助下,经过一个半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完国徽模型的制作工作。

图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及说明。同日,《人民日报》刊登由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负责人、展示专业带头人吴劳(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国徽断面图,以此说明国徽各部分的平面与立面的造型。

图片

国徽方格墨线图(吴劳绘制,1950年9月20日公布)

图片

国徽断面图(吴劳绘制,1950年9月20日公布)

图片

1950年国庆前夕,张仃(右一)带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工作人员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国徽

1950年国庆一周年前夕,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赶制的第一枚木雕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在这项凝聚着集体智慧和心血的任务里,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梁思成、林徽因、高庄等和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国徽设计组张仃、钟灵、张光宇、周令钊等所展现的不仅是严谨执着的创作态度,还有理性务实的爱国行动

跨越七十余载,清华大学与国徽设计的故事再续新篇章

时隔七十余年,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国徽维修改造计划提上日程后,国徽设计制作的“接力棒”再次交接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青春承担起新版国徽的精准模型制作和生产监制任务。捐赠仪式上,档案馆收藏的正是由王青春制作的人民大会堂东门新版国徽石膏模型母版。

在王青春看来,国徽的设计是清华人共同的骄傲,“张仃先生后来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央工艺美院正是清华美院的前身。”有前辈们的榜样在前,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王青春说自己无形之中就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

图片

新版国徽在人民大会堂进行试吊装

2022年9月7日,顺利运抵人民大会堂的新版国徽进行了试吊装工作。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金光闪闪的麦稻穗、齿轮、五星、天安门以及正红的底色与垂幔,让新版国徽愈显庄严富丽。王青春自然而然地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了一幅画,任务完成,他的心也踏实了。

图片

捐赠校档案馆收藏的人民大会堂东门新版国徽石膏模型(摄影:张玉光)

捐赠校档案馆收藏的人民大会堂东门新版国徽石膏模型与馆中珍藏的梁思成等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张仃等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应征图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拟制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组报告,高庄定型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实物及历史图片等珍贵的史料档案一起,共同述说着清华人在国徽设计制作任务中的传承与创新


文字 | 段颖

图片来源  | 受访者

排版  | 曾净

编辑 | 赵姝婧

摘编转载自|清华大学公众号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宫未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