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梁溪镜明 2020-11-02

阙台北面,司马道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像,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这是在高宗下葬时,有61个友邦和少数民族曾派特使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了向他们炫耀葬礼的盛况,遂将61王宾刻为石像立在乾陵。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造型逼真,神态生动,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人们称之为“蕃像”或“宾王像”。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石像头部绝大多数毁于明清之际。背后都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奇怪的是这些石人的头部怎么都没了?有战争说、地震说、人为说多种说法。这些已遭损坏的石像,在这里已经站立了1300余年,是唐朝民族交往、对外关系的真实写照。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石宾王像的北面有两尊高大雄伟的石狮,这对用整块纯色青柏雕刻而成的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狮子有“第一守护神”的美称,置石狮镇守在陵墓、宫殿、衙署、宅院门前,成为神圣、威严和庄重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沿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这里是献殿建筑遗址,献殿是帝王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如今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只能看到两通青石雕刻而成的石碑。一通是由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唐高宗乾陵碑》,原碑已毁,现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一通是郭沫若先生书写的《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碑》。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走过石碑继续北行,就进入墓的主体了。墓葬讲究棺体下葬,上有封土(坟包),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就是在山体上挖洞下葬,整座山就是一个天然封土(“坟包”),“墓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墓”,何等的雄伟。近年来,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全面勘察,在地宫外面的所有地方都没有发现任何盗掘的痕迹,推测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乾陵营建时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其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执改初期才始告全部峻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上到北峰顶。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乾陵的范围很广,除主墓外,还包括17座陪葬墓在内,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坟墓。这些墓的封土堆基本保存完好,个别墓前陈列着一些石刻。其中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已经发掘并对外开放。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章怀太子墓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懿德太子墓

引人注目的是墓道壁画题材丰富,构图宏伟,技艺精湛,色彩艳丽,显示了唐初人物画、山水画、宫室画的时代风貌,对了解唐代壁画的绘制技法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了解唐代皇室埋葬制度、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观鸟捕蝉图》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仕女图》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狩猎出行图》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客使图》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唐墓壁画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空前绝后的。唐墓中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主要作品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部分保存在这里的唐墓壁画展馆,值得一看。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大唐乾陵(下)——西行散记(3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